魏晋至隋唐时期美术造像中的维摩诘形象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nli198905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大乘佛教经典之一的《维摩诘经》,自传入中土后就得到了广泛传播。而作为此经主人翁的维摩诘居士,也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喜爱和崇拜,因此他的形象也逐渐成为佛教艺术各门类创作的主要题材。本文选取魏晋至隋唐时期美术造像中的维摩诘形象进行研究,努力梳理出维摩诘形象在中国的产生、传播、以及兴衰过程,并试图分析出原因。全文由绪论、正文四章共五部分组成。第一章“绪论”,介绍了本论文所研究的内容、研究意义、现有研究概况及所使用的研究方法;第二章“历史文献中记载的维摩诘形象”,作为全文的开头,通过对佛经原典、中国译本、中国画论以及文学作品中记载的维摩诘形象进行梳理,来追溯和分析历史文献中所描绘的维摩诘形象;第三章“魏晋至隋唐时期美术造像中维摩诘形象梳理及样式分析”,主要梳理了魏晋至隋唐时期美术造像中维摩诘形象,并分析不同时间段美术造像中维摩诘形象的不同特征,从特征中总结出维摩诘形象所特有的固定样式;第四章“魏晋至隋唐时期美术造像中维摩诘形象的来源及演变”,这一章主要从汉译本《维摩诘经》、竹林七贤、墓室主人、西王母四个方面来探究维摩诘形象的来源,指出维摩诘这一外来人物,其形象的产生是在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下实现的,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梳理维摩诘形象的演变脉络,从头饰、服装、姿势三个方面分析出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维摩诘形象的变化特点,着重对各种绘画题材进行宏观对比,从而得出维摩诘形象是随不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第五章“魏晋至隋唐时期美术造像中维摩诘形象演变的原因”,此章为全文正文的最后一章,主要探究维摩诘形象演变的成因,并指出,影响维摩诘图像变化的原因有维摩诘图像不断传播、维摩诘形象创作载体不断变化、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维摩信仰的民众化、维摩信仰的不断演变这五个关键因素。就维摩诘的整体形象而言,魏晋至隋唐时期是其形象产生、发展至成熟的重要时期,也是维摩诘形象发生转变最活跃的时期。本文在丰富史料的基础上,以魏晋至隋唐时期美术造像中的维摩诘形象主线,系统阐述维摩诘形象在中国的发展演变历程及演变原因,这对探究维摩诘形象对中国文化艺术的影响有积极作用。
其他文献
历史上麻风树(别名小桐子)榨油是用来照明用,随着经济发展城乡居民改用煤油、电灯照明.21世纪,我国自产石油不够用,需大量进口,人类需要寻找新的能源.
以高产蛋白酶的枯草芽孢杆菌B-1菌株发酵南极磷虾壳,脱除虾壳中的蛋白质。研究了外加碳源、料液比等因素对发酵过程中枯草芽孢杆菌B-1产蛋白酶活力的变化及虾壳蛋白去除率的
一、检察机关作风建设的主要内容改进检察机关作风.建设一支政治合格、纪律严明、作风过硬、业务精通、执法如山的钢铁队伍,最重要的是.要大力加强检察队伍的作风建设。一是要联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长期以来是一个严肃的课题,尤其是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逐年递增且难以在短时间内有效缓解形势下,如何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成为高校教育
GPS接收机接收到的是WGS84坐标,目前我国海图采用的是北京54坐标系,这对海图用户带来使用上的不便或误解。所以直接出版WGS84(或CGCS2000)坐标海图已经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