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说“试验田”到革命文艺阵地——《现代小说》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dat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28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比较特殊的一年,学界通常将其定为中国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的起点。这一年爆发的“革命文学论争”不仅在当时产生了轰动效应,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之后文学史的走向。《现代小说》就诞生于这个特殊的年代。   《现代小说》由叶灵凤、潘汉年主编,现代书局发行,1928年1月创刊,1930年3月停刊,仅存在了两年零两个月。寿命虽短,内蕴却丰。其中有对五四文坛探索人生、思考社会遗风余韵的承继,有对古今中外各种创作手法的糅合,有对革命浪潮的追逐……尤其是发生在1929年的改版事件更增加了该刊的丰富性。改版后的《现代小说》由纯粹的小说刊物变为综合性刊物,诸多栏目都是为宣传革命而增设。所以,它改变的不只是版面设置,更是办刊方向。对这样一份期刊进行研究,所触及的虽说只是冰山一角,但多少有助于还原当时的文坛风貌。对其改版后面貌的细述以及蜕变原因的探析,可以让我们看到左翼文学的产生和发展并非是那么纯粹而简单的。   对《现代小说》的始末进行回顾是文章开篇的任务。这一章将叶灵凤、潘汉年的合作追溯至二人同为创造社“小伙计”之时,正是那段同甘共苦的岁月为二人日后的合作奠定了基础。接着是对《现代小说》的创刊经过和改版情况进行介绍。文章第二部分是对改版前的《现代小说》的研究。此时的《现代小说》可以说是小说的天下,创作者们极尽所能,动用各种手法对爱情浅唱低吟、对人生嗟叹落泪。“革命”是改版后《现代小说》的主旋律,不仅新设的栏目张扬起革命风帆,而且创作领域也体现出革命主题渐成一枝独秀的趋势。不过,改版后《现代小说》的创作实际与理论主张之间并非完全协调一致。这些构成了文章的第三部分。最后是对《现代小说》改版原因进行探析,主要从其生存空间和编者两方面展开。
其他文献
《歧路灯》是清代中期的一部长篇白话小说,作者李绿园。小说假托于明朝嘉靖年间,宦门子弟谭绍闻在误入歧途,终至败家后,洗心革面,悔过自新,重振家业的故事。全书内容通俗,语言描写细
历史小说以过去的历史生活为题材,离不开作家主体的现代意识,正是由于“现代”对“历史”的融入,才使得当代中国历史小说能够长盛不衰。本文以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为中心,对当代中
铁凝是当今文坛上一位独具风格的作家。在她长达三十多年的写作生涯中,她一直以“快乐地游走在集体写作之外”的创作态度,保持着自己独具魅力的写作风格。迄今为止她的创作有长
焦点是语句中根据具体语境需要强调突显的成分,它除了用语法手段标记外,还可以通过韵律变化来实现。本文通过严格控制的语音实验研究了韵律焦点的产生和感知问题,比较了藏缅语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