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秋之时,礼坏乐崩、王纲解纽,孔子感叹王道之不行,王法之不弛,修《春秋》以期使乱臣贼子惧。孟子有言:“春秋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懼,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春秋时期僭礼频发,而弑君是最让孔子所难以容忍的事情。本文通过介绍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社会发展情况以及各诸侯国弑君的原因和影响来分析春秋时期的社会现状,并探讨造成经学家与史学家就弑君案例评价分歧的原因,以期全方面、多元化地研究春秋时期弑君现象。全文主要由以下部分构成:绪论,主要是对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目标,研究创新处,以及划分经学家和史学家的依据进行阐释。第一章,首先是对春秋时期所发生的弑君现象概况进行梳理,其中包括根据《春秋》、《左传》、《公羊传》及《榖梁传》所载弑君事件对“弑”和“杀”从定义和用法上进行区分,对学术界“弑君三十六”的研究进行回顾,并根据当今学术界对春秋时期弑君研究的深度与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重点是从春秋时期社会发展的情况和诸侯国内执政者所采取的措施来看国内民心所向,并结合日后诸侯国逐君、弑君情况来分析这些措施的原因。第二章,主要分析春秋时期弑君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将弑君原因分类整理从而便于理解和研究,将诸侯国按地域进行分类来研究诸侯国内政治组织和弑君影响。第三章则是通过经学家与史学家对春秋弑君现象的不同认识来探讨经学家和史学家思考春秋弑君现象和个案的视角、立场。即以孔子的微言大义、诛讨乱贼为标榜的王道思想影响下的经学家和以探真求实、直笔不隐并且站在社会发展角度阐释春秋弑君的史学家进行对比研究,以期对春秋弑君现象问题有更全面和清晰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