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旅游流网络结构研究作为旅游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一直备受国内外学者重视,但是目前关于旅游流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缺少旅游流网络结构与综合环境因素相互关系的探讨,旅游流管控与环境改善的对策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本研究以上海市旅游流网络结构作为研究对象,从旅游地理学的研究视角出发,综合运用数理统计方法,空间分析方法和社会网络方法,以四个间隔年的携程行程路线作为数据来源研究近十年来上海旅游流网络结构的演变特征及规律,并探究自然生态、社会人文以及经济发展三个方面的环境因素对旅游流网络结构所产生的影响,最后针对性地提出旅游流网络结构与环境协同发展的优化策略。得出结论如下所示:第一,研究从客源地、出游时间、停留时间、人均花费以及出游方式五个方面刻画了上海旅游流网络结构演变的基础信息特征。通过对访沪游客到访景点(区)的行程路线分析,刻画了游客在上海市域范围内的流动轨迹。(1)从单站行程变化情况来看,整体上热门旅游站点的核心地位还未动摇,部分位序仍出现较大波动;(2)从各站点占比变化情况来看,上海旅游整体的格局开始趋向多元、多极化方向发展,游客逐步从传统的热点景区向一些具有个性化特色的景点或景区转移;(3)从热门行程路线变化情况来看,热门行程路线的占比在不断下降,空间范围和里程跨度在不断拓展,旅游决策中旅游空间距离的决定性作用在不断减弱。第二,研究探究了访沪游客在上海市空间分布结构的演变规律和空间均衡性特征。(1)从到访站点的覆盖情况来看,无论是游客到访旅游站点的频次还是各个站点覆盖的范围都在不断扩大,这表明上海旅游整体的规模和市场在不断壮大;(2)从远郊地旅游到访频次不断增长的态势来看,上海旅游的整体格局正在突破以往的单一化发展模式并朝着更为均衡化的方向发展;(3)从分布均匀度来看,中心城区的集聚效应开始减弱,郊区吸纳市区客流的趋势日益凸显,访沪游客在空间上的整体格局变得更为均衡。第三,为进一步探究上海旅游空间结构的均衡性特征,对不同区所承载的旅游客流的演变规律有进一步具体的量化认知,研究采用了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来分析上海旅游流网络结构的演变特征。(1)从旅游流网络结构图可以看出,近十年来上海旅游流网络结构不断趋向紧凑,参与联系的旅游节点数量和流量在不断增加,各旅游节点间的联系日益密切,旅游流网络结构的多中心结构趋势不断凸显。(2)从整体结构来看,平均路径长度不断缩减,网络整体的集约程度在不断提升,网络密度上升,各旅游节点联系密切程度不断深化,中心势不断弱化,旅游核心区和边缘区所存在的旅游流数量差距在缩减,发展所存在的不均衡性有所改善。(3)从节点结构来看,在程度中心性、接近中心性和中介中心性的度量下各区的变化差异总体不大,仅有少数几区出现波动;(4)从结构洞指标来看,在效能方面,松江区在这十年的发展中旅游效能不断强化,对其他区的影响力和控制力不断增强,普陀区对其他区的影响力在减弱;在效率方面,松江和闵行效率不断提升,对其他区的影响能力不断增强;在制约度方面,浦东、黄浦等区在旅游流网络结构中占据核心位置,而边缘位置的则是奉贤、金山等区。第五,研究从自然生态、社会人文以及经济发展三个方面的环境因素探讨了其对旅游流网络结构所产生的影响。在自然生态环境因素中,其中绿化面积呈现负相关,大气质量与旅游流网络结构未呈现相关性;在社会人文环境因素中,人流量和交通可达性对旅游流网络结构的影响最为突出;在经济发展环境因素中,居民收入水平和旅游设施服务能力对旅游流网络结构的影响最为突出。最后研究从旅游产业发展与区域环境提升两个方面针对性地提出上海旅游流网络结构与环境协同发展的优化策略。从旅游产业发展角度看,应该加强区域协作、利用差异化发展替代同质化竞争、强化提升旅游服务能力;从环境提升来看,应该进一步优化环境因素,营造高效便捷的社会人文与经济发展环境,打造和谐宜居的自然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