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浮游动物的摄食在赤潮的发生和消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赤潮生物的抗摄食机制对于了解和掌握赤潮的发生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国沿海重要的赤潮原因种一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为研究对象,通过混合摄食实验、隔离培养实验及培养物不同组分对蒙古裸腹溞(Moinan mongolica)生存的影响研究等,观察和分析了米氏凯伦藻对蒙古裸腹溞的毒性及致毒途径。采用自行设计的隔离装置,探讨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浮游动物的摄食在赤潮的发生和消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赤潮生物的抗摄食机制对于了解和掌握赤潮的发生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国沿海重要的赤潮原因种一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为研究对象,通过混合摄食实验、隔离培养实验及培养物不同组分对蒙古裸腹溞(Moinan mongolica)生存的影响研究等,观察和分析了米氏凯伦藻对蒙古裸腹溞的毒性及致毒途径。采用自行设计的隔离装置,探讨了米氏凯伦藻在直接接触蒙古裸腹溞(直接摄食组)、间接接触蒙古裸腹溞(隔离实验组和饥饿组)及单独培养(对照组)条件下,藻体中活性氧、溶血毒素和中性脂等的变化,观察了米氏凯伦藻溶血毒素和EPA对蒙古裸腹溞的毒性作用,分析了活性氧、溶血毒素和脂肪酸在米氏凯伦藻抗摄食中的可能作用。研究发现,随着混合培养液中米氏凯伦藻细胞密度的增加,蒙古裸腹溞对亚心型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的摄食率明显下降(P<0.05),蒙古裸腹溞的存活率远低于饥饿组(P<0.01),提示米氏凯伦藻对蒙古裸腹溞有较强毒性,可抑制蒙古裸腹溞的摄食,导致蒙古裸腹溞的死亡。隔离实验发现,直接接触米氏凯伦藻的实验组蒙古裸腹溞存活率远低于饥饿组、对照组和仅接触米氏凯伦藻培养液的隔离实验组(P<0.05),表明引致蒙古裸腹溞中毒的米氏凯伦藻毒素可能来自胞内。加入米氏凯伦藻培养物不同组分后,蒙古裸腹溞的存活率并无明显改变,实验各组与饥饿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摄食和接触活的完整的米氏凯伦藻是影响蒙古裸腹溞摄食和生存的主要途径,米氏凯伦藻胞内存在的在水体中极不稳定的某些有毒物质可能会导致浮游动物的中毒和死亡。蒙古裸腹溞的摄食诱导实验显示,随着时间的延长,饥饿组和直接摄食组蒙古裸腹溞的存活率逐渐下降,72h时显著低于饥饿对照组,提示米氏凯伦藻对蒙古裸腹溞存在一定毒性。以此同时,对照组、饥饿组、直接摄食组和隔离实验组中单位藻细胞溶血毒素的活性分别为5.17、6.46、7.90和6.90×10-5HU.L-1,中性脂荧光强度分别为23.85、15.11、15.04、18.27×10-5a.u·cell-1。其中,隔离实验组溶血毒素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饥饿组中性脂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蒙古裸腹溞的摄食可促进米氏凯伦藻溶血毒素的生成,并可能导致中性脂的分解。加入米氏凯伦藻溶血毒素后,蒙古裸腹溞存活率明显低于饥饿组(P<0.05)。加入EPA的各实验组中蒙古裸腹溞的存活率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米氏凯伦藻溶血毒素和不饱和脂肪酸如EPA等次生代谢物是引致蒙古裸腹溞中毒的主要原因。这些结果表明,米氏凯伦藻对蒙古裸腹溞的毒性来自胞内,蒙古裸腹溞的摄食可促进米氏凯伦藻溶血毒素的合成,并可能引起中性脂的分解,引致蒙古裸腹溞中毒,从而减少被摄食的机会。溶血毒素和EPA可能在米氏凯伦藻抗浮游动物摄食中发挥重要作用。
其他文献
磷脂脂肪酸(phospholipid fatty acid,PLFA)不仅可用来研究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还可用于浮游植物的稳定同位素分析以研究食物网结构和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本文对淡水水体常见浮游植物进行了分离和培养,测定了其磷脂脂肪酸(PLFA);检测了惠州西湖等水体浮游植物磷脂脂肪酸,并结合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分析了浮游植物磷脂脂肪酸特征及其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十八碳三烯酸α-
本文对处于随时间变化磁场中扁锥薄壳的热磁弹性行为进行了动态和准静态研究。分析了在机械载荷,电磁场和温度场耦合作用下扁锥薄壳的位移和应力动态和准静态响应行为。第一章对热磁弹性的研究进行了比较详尽的综述,对热磁弹性的定义、应用及其力学研究现状和进展进行了概述,同时介绍了这一领域的研究历史及其发展。最后,介绍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二章研究了处于交变电磁场中扁锥壳的热磁弹性问题的动态行为。基于麦克斯
主要定理1:设X是复数域上的光滑n维Fano簇,X的整体长度定义为l(X)=min{-KX,C|C是X上的有理曲线},如果l(X)=n-1,则X是以下四者之一:(ⅰ)X是光滑曲面上的Pn2丛(ⅱ)X是光滑曲线上的Pn1丛(ⅲ)X是光滑曲线上的Qn1丛(ⅳ)对于X的一般纤维F,(F,LF)是DelPezzo流形。其中,LF是X上的丰富线丛L在一般纤维F上的限制。主要定理2:设X是复数域上的光滑n维F
“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原创儿童科普绘本提出了新的需求。综观国内原创儿童科普绘本,其多聚焦于自然科学的范畴,关于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作品相对较少。现有的聚焦于历史人文、民俗礼仪的科普绘本,虽然数量较少,但是销量可观。现阶段,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儿童科普绘本创作的市场潜力巨大,有大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等待创作者挖掘、开发。该文以苏州园林传统图案科普绘本为例,分析国内
米氏凯伦藻为世界广布种,能分泌溶血毒素和细胞毒素,危害鱼类和海洋无脊椎动物,已成为我国主要赤潮优势藻种。为明确米氏凯伦藻溶血性和细胞毒性的相关机制,本文分析了米氏凯伦藻溶血毒素的溶血特性;探讨了卵磷脂、鞘磷脂、L-α-磷脂酸、胆固醇和神经节苷脂等五种膜脂及四种单体神经节苷脂对米氏凯伦藻溶血毒素溶血活性的影响;考查了溶血毒素对兔子、SD大鼠和美国红鱼的溶血情况,并用比色法测定了三种动物红细胞膜上神经
氧化固醇结合蛋白家族(Oxysterol Bingding Proteins,简称ORPs)是具有氧化固醇结合域的一类蛋白。ORP7是氧化固醇结合蛋白家族中的一员,其功能尚未阐明。在本文研究中,我们构建了人类ORP7基因的诱饵载体,通过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Universal Human cDNA Library,发现ORP7与Golgi-associated ATPase enhancer of 1
目的:采用活性追踪分离的方法对一株小单孢菌属放线菌Micromonospora sp.(No.69)的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活性成分以及一株小双孢菌属放线菌Microbispora sp. (X212030)的Caspase 3抑制活性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开放柱色谱、Sephadex LH 20柱色谱、ODS开放柱色谱、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等色谱分离手段进行化合物的分离、纯化,
细胞有丝分裂是多细胞有机体发育,生长,稳态和功能的基础,细胞周期调控具有高度有序性和复杂性,是现代生命科学最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由于哺乳动物细胞的复杂性和研究手段的限制,我们对细胞周期调控机制的研究仍然面临很多挑战。其中之一是发现新的细胞周期调控蛋白,之二是更系统的描述细胞周期调控网络的内在联系。本研究利用基于SILAC的定量蛋白质组学方法系统解析细胞周期中各个时相蛋白质更新动态,从全新、系统和动
目的:将真核重组载体pEGFP-NDPK-A、pEGFP-NDPK-AC4S、pEGFP-NDPK-AC4/109/145S瞬时转染人肺腺癌A549细胞中,研究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比较野生型NDKP-A及其Cys突变体的生物活性差异。通过研究阿霉素和17-AAG与nm23-H1基因表达的关系,为抗肿瘤药物研发提供数据。研究NDPK-A及其Cys突变体对vero细胞
随着全球化的浪潮的不断推进,气候变化问题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日益浮现,气候变化问题的影响已经直接呈现在人类面前,并有不断恶化之势。气候变化问题不仅仅是某国的个别问题,它是属于全球性的共同问题。国际社会的相互依赖要求各国对气候变化问题进行全球合作治理。在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问题进行合作治理的同时,各种关于气候变化治理的国际法律、规章制度、公约不断得到建设和强化。国际社会围绕着《联合国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