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验以褐点石斑鱼(Epinephelus.fuscoguttatus)为研究对象,样品采自海南东南部南海海域。研究内容包括形态学与框架结构分析、同工酶组织特异性及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和mtDNA控制区(D-loop)核苷酸序列变异研究,结果如下:1.形态学与框架结构分析:通过对51个褐点石斑鱼个体的外部特征观察以及传统形态学与框架结构测量,描述了褐点石斑鱼的外部形态并对其10个可数性状、15个可量性状与其可量比例性状、20项框架结构参数进行描述和统计学分析。为其形态种质标准和系统分类提供参考。2.同工酶组织特异性及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实验采用聚丙烯酰胺垂直板不连续凝胶电泳法对褐点石斑鱼9种组织(心、肝、脾、肾、肌肉、鳃、眼、脑和鳍)的8种同工酶(ADH、EST、LDH、MDH、ME、POD、SDH、SOD)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具有明显组织特异性,并对50个个体的肝脏和眼的8种同工酶进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共记录19个基因位点,其中呈多态性的基因位点有4个(Adh-1、Est-3、m-Pod-1、s-Sod-1),多态座位比例(P)为0.2105,位点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2098,平均每个位点预期杂合度(He)值为0.1037,平均每个位点实际杂合度(Ho)值为0.1232。与其它鱼类研究结果相比较,表明该地区褐点石斑鱼的遗传多样性居于中等水平。3.mtDNA控制区(D—loop)核苷酸序列变异研究:对19个褐点石斑鱼线粒体DNA控制区(mtDNA D-loop)靠近苯丙氨酸tRNA基因端571bp序列片段进行了分析,检测出8种单倍型(GenBank登录号:EU518640-EU518647)。对8种单倍型进行序列碱基组成分析,其A、T、G、C碱基的含量基本相同,平均分别为31.4%、17.3%、30.9%、20.4%;变异位点分析共检测到56个变异位点,包含51个多态位点和5个插入/缺失位点,51个多态位点中,包括3个颠换位点(A-T、G-C),46个转换位点及2个转换与颠换共存位点。基于19个个体线粒体DNA部分序列构建UPGMA和NJ系统树,推测所测群体可能来源于两个不同的母系祖先。并对所测19个样品序列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测得其单倍型多样性(Hd)、核苷酸多样性(Pi)、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分别为0.813、0.0334和18.9181。结果同其它鱼类研究结果相比较,亦表明该水域褐点石斑鱼遗传多样性处于中等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