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Motschulsky)]是重要的林木蛀干害虫,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Fairmaire)]是其最为有效的天敌种类之一。为了探讨寄主植物、光肩星天牛及其天敌花绒寄甲之间的相互关系,利用行为学观察和记录的方法研究了光肩星天牛及其天敌花绒寄甲的日活动行为节律,视嗅觉单一和结合信号在光肩星天牛成虫寄主定位机制中的作用,以及视觉信号、温度、光周期和光肩星天牛雌虫侵染复叶槭(Acer negundo)后化学信息释放规律对花绒寄甲雌虫活动行为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光肩星天牛成虫取食行为的高峰期发生在晚上21:30(49.0%)、交尾行为在12:00(34.0%)、移动行为在10:30(36.5%)、静息行为在8:00-9:00(36.0-41.0%)。雌雄虫中午发生取食行为、上午和中午移动行为呈显著性差异,凌晨移动行为呈极显著性差异。 (2)花绒寄甲成虫的移动行为主要发生在暗期,高峰期发生在20:30-22:30、次高峰发生在2:00-4:00之间,而在光期的6:00-16:30之间移动行为发生较少;木块处静息行为主要发生在光期的9:30-16:30和暗期的0:00-1:30之间;木块外静息行为主要发生在暗期的0:30-3:30和20:00-23:00之间;24h内,该虫发生取食和饮水行为均较少,两类行为主要发生在0:00-14:00之间。 (3)花绒寄甲雌虫的移动行为高峰期和光肩星天牛雌虫的取食行为高峰期一致,均发生在晚上20:30-22:30;花绒寄甲雌虫的移动行为节律与光肩星天牛雌虫的取食行为节律呈显著的正相关(R2=0.523,p<0.001),并且受光肩星天牛雌虫活动行为的显著影响。 (4)寄主植物一年生复叶槭带叶枝条释放的视觉、嗅觉、视嗅觉结合信号对光肩星天牛成虫的吸引力均显著的优于非寄主植物。寄主植物视嗅觉的结合信号对该虫的吸引力显著的优于单一信号;另外,80 cm距离,视觉信号对试虫趋向性的吸引力显著的优于嗅觉信号。 (5)当仅提供三年生去叶枝条的化学信号时,有51.11%-57.50%的试虫选择复叶槭枝条,且试虫对二者化学信号的选择频率无显著差异;但当增加相应的颜色信号时,试虫对复叶槭枝条的选择频率提高至65.22%-82.22%,且对二者的选择频率存在显著的差异。 (6)相对于其它的供试颜色,试虫更喜欢在黑色基质上产卵,平均每头雌虫每日产卵量为3.23粒,显著的高于其它颜色基质。花绒寄甲雌虫经过10个连续天的训练后,试虫对本来喜欢的黑色基质被取代为训练颜色,尤其是在浅黄色基质上训练后,试虫的产卵量达到64.86粒,显著的高于黑色基质(1.43粒)。 (7)花绒寄甲雌虫的移动行为百分比受到明显的光暗条件影响,黑暗条件下试虫的移动行为百分比显著的高于光照条件(p<0.001)。未侵染的光肩星天牛寄主植物复叶槭释放的挥发物信号对花绒寄甲雌虫的移动行为无显著影响(0.285<p<0.818)。当试虫处于光照条件下,光肩星天牛侵染后植物所处的光暗条件对花绒寄甲雌虫的移动行为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试虫处于挥发物环境下2h时,黑暗状态下的植物释放的挥发物信号可以显著的提高试虫的移动行为百分比(76.67%)。 (8)随着温度的提高,试虫的活动量显著的增加,移动行为最高值在25℃条件下达到最大,其移动行为百分比为91.88%。随着光期时长的增加,试虫的活动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16h的光照时长活动量最高,其移动行为百分比为31.90%;随着暗期时长的增加,试虫的活动量呈下降趋势,8h的暗期活动量最高,其移动行为百分比为73.85%。花绒寄甲雌虫移动行为存在明显的节律性,在暗期1.0-3.5小时后试虫活动量达到高峰,随后下降在4-6个小时出现次高峰,随后在光期0-2.0小时降为最低,在黑暗来临前开始上升。 本文明确了视嗅觉信号在光肩星天牛成虫寄主定位机制中的重要作用,明确了温度等环境因素对花绒寄甲成虫行为的影响,为理解以蛀干害虫为中心的三级营养关系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将来改进光肩星天牛的田间测报工具以及利用花绒寄甲对该虫进行生物防治策略提供科学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