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总结生态理论交叉学科研究成果,从生态学角度审视综合交通系统中的内在联系,发现综合交通运输系统中存在类似于有机群体的生态行为。视交通系统为有生命特性的有机群体,通过生态学理论对交通方式群体进行重新定义,利用生态学方法对交通组织现象进行新的解读,解析其内部“竞争”、“捕食”、“寄生”和“共生”等生态行为机理。将交通因子与生态因子进行一一比照,视交通个体为生态个体,交通方式为生态种群,交通系统为生态系统,通过四阶段生态理论(生态因子理论、生态匹配理论、生态位理论、生态位调控理论),构建区域综合交通生态演化机理理论。 将四阶段生态理论进行交通化匹配改造如下: (1)基于生态因子理论的交通因子体系分析。对交通因子做“态”“势”结构分解分析,然后建立了交通因子评价指标体系,并构建基于交通因子体系的熵权模糊物元评价模型。 (2)基于生态匹配理论的交通竞合状态分析。将灰色模型与生态学中的Lotka-Volterra模型进行结合,建立了预判综合交通竞争或合作关系的“灰色L-V”模型,并通过博弈论检验证明该模型适用于样本数据较少的情况下,对不同交通方式间竞合关系进行预判,用以分析综合交通体系中各交通方式间的竞合状态。 (3)基于生态位理论的交通态势评价。利用生态位宽度模型、分异指数模型和重叠指数模型,测度分析交通系统中各种交通方式间生态位空间宽度、生态位分异特征及重叠相互作用。其中交通生态位宽度反映了各种交通方式间结构位置和网络比例,揭示了交通因子间相互作用后的交通资源占据情况;交通生态位分异反映了当前生态位宽度下每种交通方式系统发展的协调程度;交通生态位重叠则反映了交通结构格局变化,揭示了各种交通方式间相互竞争的程度和趋势。 (4)基于生态调控理论的交通布局优化。将生态足迹理论应用于交通领域,考虑动态道路、静态停车以及能源足迹三个方面的影响,建立完善的交通生态足迹分析模型,系统介绍了城市交通生态足迹的计算方法,并结合前面章节的结果对计算数据进行分析,提出交通结构优化调控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