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白粉菌群体多样性RAPD分析及无毒性遗传分析

来源 :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T19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白粉菌无毒基因进行遗传分析可为无毒基因的分子标记打下基础,进一步研究可分离克隆无毒基因,构建小麦的双元传感系统,利用无毒基因和其对应的抗病基因获得广谱持久的抗病品种,以解决小麦品种抗性易于丧失的问题。在温室中鉴定小麦白粉菌E16和E25杂交得到的89个后代菌株,对其无毒基因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对应Pm3d的无毒性由3对隐性基因控制;对应于Pm19和Pm3b的无毒性分别由2对隐性基因控制;对应抗病基因Pm4a和Pm4b的无毒性分别由1对基因控制,此外还证实了无毒基因Avr4a和Avr4b紧密连锁,其重组率为1.1%。 在遗传分析基础上,使用BSA(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方法寻找和无毒基因连锁的RAPD标记。在180条随机引物的扩增产物中未得到与目的基因连锁的标记。用随机引物OPD03进行RAPD分析时,对Pm4a无毒性亲本DNA的产物中有一条分子量约为2.0~2.5kb的带,而毒性亲本DNA的扩增产物中没有此带。进一步分析发现该条带在杂交后代群体中呈现1:1的分离比,但其存在与毒性分离相独立,推测该条带与小麦白粉菌决定交配型或其他未知性状的基因相连锁,但尚需进一步实验的证实。 为了解我国小麦主产区小麦白粉菌群体遗传多样性,对湖北、江苏、北京、河南、山东、山西已知毒性的84个小麦白粉病菌株进行RAPD分析。对他们按省(市)分群体,江苏省白粉菌群体一致度平均值最大(0.8186)而遗传距离平均值最小,说明其群体多样性水平较低;河南省的群体具有最小的一致度平均值(0.6457),和其它群体相比其多样性水平最高。6个白粉菌群体间的一致度较高而遗传距离较小,RAPD分析得到群体间的遗传距离平均值为0.0321,一致度的平均值为0.9685,这表明我国小麦白粉菌可能有相同的起源中心,不同地区间可能存在病菌的迁移。菌株个体间遗传距离平均值为0.3382,一致度平均值为0.7249,说明小麦白粉菌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对RAPD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将湖北和河南的群体分为一组,北京、山东和山西的群体分为一组,他们的距离较近(0.0230),而江苏和它们的遗传距离较远(0.0353)。用类平均法分别根据RAPD扩增产物和菌株的毒性对白粉菌群体进行聚类,比较聚类结果发现这两者没有密切关系。
其他文献
昆虫的内外表皮都含有几丁质,几丁质大约占昆虫表皮物质的40%。昆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会降解老的几丁质,合成新的几丁质。在这个过程中,昆虫几丁质酶可以降解几丁质,它与昆虫
放线菌LA5菌株是从海南辣椒植株上分离获得的一株生防菌,其产生的抗生素对辣椒疫霉菌、香蕉枯萎病菌、香蕉炭疽病菌、芒果炭疽病菌和稻瘟菌等多种植物病原真菌具有强烈的拮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