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观察非甾类抗炎药氟比洛芬脂用于宫颈癌手术病人围术期镇痛效果,并探讨对宫颈癌患者的免疫系统和肿瘤细胞生长的影响。一、选择75例ASAⅠ-Ⅱ级病人,年龄50-60岁,拟在全麻下行宫颈癌根治手术。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术前组、术后组,每组25例。对照组(C):手术前30分钟及手术结束前30分钟静脉均静脉注射安慰剂;术前组(Pr):手术前30分钟和手术结束前30分钟静脉分别注射1mg/kg氟比洛酚脂和安慰剂;术后组(Po):手术前30分钟和手术结束前30分钟分别静脉注射安慰剂和1mg/kg氟比洛芬脂。监测拔管后咽喉痛、恶心、呕吐发生率、拔管后躁动评分、拔管后10分钟测定全麻后身体舒适度评分(BCS)和Ramsay镇静评分;用放射免疫法检测术前和拔管后即刻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水平、用氧化酶法检测术前和拔管后血糖水平采用法。二、选取ASAI-Ⅱ级拟行根治性手术的宫颈癌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Ⅰ组为多模式镇痛组(氟比洛芬酯复合舒芬太尼),Ⅱ组为舒芬太尼组,Ⅱ组为芬太尼组。Ⅰ组患者术前30分钟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舒芬太尼0.4ug/kg诱导、0.2ug/L靶控输注(target-infusion,TCI),术毕连接自控静脉镇痛泵(patient—controlled invenous analgesia,PCIA),镇痛药物为舒芬太尼50ug+氟比洛芬150 mg+盐酸昂丹司琼8 mg+生理盐水共100 m1。Ⅱ组患者镇痛不用氟比洛芬酯,其余同工组;术毕PCIA镇痛药物为舒芬太尼100 ug+盐酸昂丹司琼8ug+生理盐水共100 m1。Ⅲ组患者使用芬太尼4ug/kg诱导、2ug/LTCI维持,术毕PCIA镇痛药物为芬太尼1.0 mg+盐酸昂丹司琼8 mg+生理盐水共100m1。拔除气管导管后10分钟测定全身麻醉后身体舒适度评分(BCS)和不良反应,监测麻醉前及术后24、48、72 h时血浆白细胞介素(IL)1、IL-6、CD4、CD8、CD4 /CD8比值和PGE2含量。三、选择雌性BALB/c裸鼠50只,4~6周龄,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肿瘤+生理盐水组(T)、肿瘤+氟比洛芬酯10mg/kg(Cf10)组、肿瘤+氟比洛芬酯25mg/kg(Cf25)组、肿瘤+氟比洛芬酯50mg/kg(Cf50)组,每组10只,建立人宫颈癌动物模型。空白对照组连续15天给予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实验组分别于造模前一天开始腹腔注射相应剂量的氟比洛芬酯和生理盐水,连续15天,测量肿瘤相对体积(RTV),相对肿瘤增殖率(T/C),抑瘤率。实验组在第15天全部处死,将裸鼠瘤组织匀浆,取上清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肿瘤组织的PGE:含量。结果一、Pr、Po两组术后躁动评分均低于C组(P<0.05),Pr组术后躁动评分明显低于Po组(P<0.05);Pr、Po两组身体舒适度评分和镇静评分明显高于C组(P<0.05),Pr组身体舒适度评分又明显高于Po组(P<0.05),Pr、Po两组镇静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均未发现恶心、呕吐不良反应。Pr、 Po两组拔管后肾上腺皮质激素、血糖增高值明显低于C组(P<0.05),且Pr组苏醒期肾上腺皮质激素、血糖增高值又明显低于Po组(P<0.05)。二、(1)Ⅲ组患者中,发生恶心10例(50%,10/20),呕吐2例,头晕1例,嗜睡2例,皮肤瘙痒2例,咽喉痛3例;Ⅱ组分别为6(30%,6/20)、1、2、0、0、4例;Ⅰ组分别为1(5%,1/20)、0、1、0,0、3例;Ⅲ、Ⅱ组患者恶心的发生率明显高于Ⅰ组(P均<0.05),Ⅲ组最高。3组患者均没有发现呼吸抑制。(2)、3组患者IL-1、IL-6、CD4、CDB、CD4/CD8比值、PGE2的测定结果:麻醉前3组患者血浆中IL-1、IL-6、CD4、CD8、CD4/CD8比值、PGE2水平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24、48 h IL-1、IL-6水平均明显高于麻醉前(P<0.05),24 h升高最多。Ⅲ组在24、48 h时间点IL-1、IL-6水平均明显高于Ⅰ、Ⅱ组(P<0.05);Ⅰ、Ⅱ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在72 h时 IL-1、IL-6水平均恢复到麻醉前水平。与麻醉前比较,三组的CD4/CD8在术后都呈下降趋势,其中Ⅱ、Ⅲ组在T2时间点下降显著(P<0.05),在T2时间点Ⅲ组CD4/CD8显著低于Ⅱ组(P<0.05),工组术后各时间点与麻醉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麻醉前比较,三组PGE2在T1、T2时间点都呈增加趋势,其中Ⅱ、Ⅲ组在T1时间点增加显著(P<0.05),Ⅱ、Ⅲ组之间在各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组术后各时间点与麻醉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1)、C组没有成瘤,其余各组成瘤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Cf50组RVT值均低于其他各组,Cf10和Cf25组RVT值较T组均有减小趋势,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肿瘤生长曲线显示,T组瘤重均明显高于给药组(P<0.01),cf50组瘤重明显低于Cf10和Cf25组(P<0.01),Cf10和Cf2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f10、cf25、cf50三组的抑瘤率分别是16.8%、19.6%、36%,肿瘤相对增值率分别是85%、91%、72%。cf50组的抑瘤率明显高于cf10和cf25组(P<0.05),cf10和cf2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动物在整个实验过程未见不良反应。结果4:对照组T组肿瘤组织的PGE2水平明显高于实验组,cf50组PGE2水平明显低于Cf10和Cf25组(P<0.01),Cf10和Cf2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术前30分钟使用氟比洛芬脂1mg/kg可增加宫颈癌患者术后舒适度,提高苏醒质量;2、氟比洛芬复合舒芬太尼用于宫颈癌患者围手术期镇痛能较好地抑制炎性介质的释放,术后不良反应少,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最小;3、氟比洛芬酯能抑制裸鼠宫颈癌移植瘤的生长,cf50组效果最佳;裸鼠宫颈癌移植瘤组织中PGE2含量明显增高,氟比洛芬酯能抑制裸鼠宫颈癌移植瘤组织PGE2的产生。意义:本课题研究结果提示,氟比洛芬酯属于非选择性环氧化酶2抑制剂,由于其靶向镇痛的特点,其超前镇痛和围术期持续镇痛效果良好,不良反应少。并对宫颈癌患者的免疫系统有一定保护作用。通过动物实验进一步证实可抑制宫颈恶性肿瘤生长,其机制可能与PGE2的抑制有关。本课题从临床实践到动物实验进一步提高了非甾类抗炎药在癌症病人中的应用价值,为癌症病人的镇痛和预防肿瘤复发开拓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