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植被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好蓄水、保水作用,是水土保持的根本性措施。因此,通过对治理区域植被的生长状态的动态监测,对于水土流失治理成效评估以及区域生态环境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福建省长汀县为研究区域,利用中等分辨率时序数据集对水土流失治理区域的植被状态进行动态监测,探究不同治理方式下植被状态变化的差异性。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中等分辨率时序遥感数据集构建。综合利用无云少云的Landsat系列影像,并结合时空自适应反射率融合模型(STARFM)和自适应局部回归匹配算法(ALR),构建了长汀县2000-2015年逐年同季相的时间序列数据集。分析结果发现不同地物,特别是植被区域的NDVI曲线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和连续性,能够满足植被状态监测的需求。(2)植被恢复评价参数的选择及变化趋势分析。为了较全面展现植被生长状态的不同方面,从植被指数、植被含水量、植被营养、地表干度以及区域地表温度等方面选择不同指数计算得到植被生长状态时序变化。治理区域的植被指数和植被含水量指数增长趋势明显快于未治理区域,植被营养指数、地表干度指数和区域地表温度指数则表现为长汀县中部及东南部植被恢复趋势要优于西北区域的趋势。不同治理方式下各遥感指数变化情况不尽相同,其中林草治理方式下NDVI和GVMI指数下植被上升趋势最显著,在NDSI指数下植被下降趋势最显著,封禁治理方式下所有遥感指数的变化趋势都较为平缓,不同治理方式下NRI和LST变化趋势并没有显著性差异。(3)植被状态指数构建构建及对比分析。采用三种不同方法构建了植被状态指数VSI,其中全指标主成分分析法和大类主成分分析法所得到的植被状态指数能够集成单项指数80%的信息量,双主成分分析法能够集成单项指数90%以上的信息量。以双主成分分析得到的VSI指数为基础,定量分析了长汀县植被状态变化趋势,并重点分析了治理区域植被变化情况等。结果表明:长汀县中部区域植被状态变好的趋势最为明显,且治理区VSI值上升趋势明显优于未治理区域;治理区域植被恢复速率大小与不同的治理方式存在较好的空间一致性,其中封禁治理下植被恢复速率相对最为缓慢,园改和重复治理下植被恢复速率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