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季风区大气热源汇气候特征的研究

来源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sacc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1950-2005年共56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计算了全球逐月的大气热源汇,分析了亚洲季风区大气热源汇的基本气候特征,研究大气热源汇的异常与我国天气气候及东亚夏季风、冬季风环流异常的关系。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1) 从多年气候平均看,亚洲季风区的南亚-热带印度洋-热带西太平洋地区是全球范围最强的大气热源区,其中西太平洋暖池区是最强的热源中心。在亚洲季风区中,除赤道附近的热带西太平洋地区外,大气热源、热汇的季节差异非常明显,从青藏高原南侧和孟加拉湾北部到中国东部和南海地区,冬季都是较强的热汇区,夏季则是非常强的热源区,其中,青藏高原南侧和孟加拉湾东北部夏季的热源最强,而在北太平洋中纬度和澳大利亚北部洋面上,冬季是强热源区,夏季是非常弱的热源或热汇。青藏高原、东亚大陆、西太平洋地区三个经度带内热源、热汇的年变化明显不同。在青藏高原经度带的范围内,在10°N以北,一年中的性质和强弱差异都很大,呈现明显的不对称变化。在东亚大陆经度带的范围内,的性质和年变化趋势与青藏高原经度带基本一致,但是强度要弱得多。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年变化有了很大的差异,主要表现为热带的热源强度较强,北半球副热带到中纬度都为热汇、冬季中高纬度为强热源。 (2) 6-8月青藏高原地区影响我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同期大气热源REOF的空间分布型是各不相同的。其中,影响我国东部6月降水的同期大气热源REOF空间型是中南半岛附近和孟湾西北侧空间型;影响我国东部7月降水的同期大气热源REOF空间型是高原东南部、阿拉伯海北侧、孟湾北边缘和高原东北边缘空间型;影响我国东部8月降水的同期大气热源REOF空间型是高原东南侧附近、高原东北边缘空间型。影响我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前期春季大气热源REOF空间型是高原北部和孟湾东侧地区空间型。大气热源的不同空间型所对应的东亚乃至北半球的大气环流是不同的,因而影响我国同期降水的显著区域也是不同的。 (3) 太平洋地区大气热源从年平均看,从热带赤道到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呈现“+ - +”的分布型式。赤道西太平洋四季都是强的对流活动中心,同时也是强的大气热源区,对流凝结释放的潜热是该地区大气热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冬季日本岛附近及其东面和东北面的洋面上为海气温差的大值区,体现了海洋对大气强的感热加热的作用,强的感热加热是西太平洋中高纬度冬季大气热源的重要贡献,也是西太平洋中高纬度地区成为亚洲季风区最强大气热源中心的主要原因。 (4) 赤道西太平洋和西北太平洋中纬度大气热源的异常都与东亚冬季风的异常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是它们在对东亚大气环流异常的相关不管是在空间尺度上还是具体的显著相关区域中心位置上都是有很大不同的,因而对于我国冬季气温异常的显著相关区域也是不同的。赤道西太平洋冬季大气热源异常偏强时,我国大范围气温异常偏低,为冷冬;西北太平洋中纬度大气热源异常偏强时,我国东部-南部、高原地区气温异常偏低。 (5) 冬季赤道西太平洋大气热源的异常对后期夏季风的异常有重要影响。当冬季赤道西太平洋异常偏强时,后期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夏季降水异常偏少,东亚夏季风偏强。
其他文献
本文采用中国气象局整编的日平均气温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60~2004年我国南方地区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低温现象的变化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 (1)我国南方
随着经济发展,淡水资源的短缺问题己严重影响着我国地区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人工增雨是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缓解水资源短缺的一种有效新途径。利用1978-1990年间宁夏地
在亚洲中纬度存在一条干旱半干旱带,属于内陆干旱区,本文称为中东亚干旱半干旱区,是连接赤道和中高纬地区的过渡地带,也是西风带气候和季风气候的相互作用区,对全球气候变化敏感响
近年来,气候变暖为全球主要气候变化趋势,气候变化存在很多风险,气候变暖会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海水将侵蚀海岸甚至入侵沿海城市。气候变化也会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导
本文首先采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郑州714CD雷达资料和1°×1°NCEP再分析格点资料,对2005年7月20~23日台风“海棠”影响河南所造成的暴雨过程进行初步诊断分析。发现副热带高压
本文利用GAME试验取得的青藏高原土壤水热观测资料、NCEP/NCAR资料和气象台站的冻土资料,从高原季节性冻融过程与高原气候及亚洲夏季风之间年际异常的相互联系入手,通过对观
研究表明,沙尘气溶胶可通过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散射影响地气系统的辐射平衡,也可作为云凝结核和冰核改变云和降水的发展,改变云和降水的全球分布。为更好地理解沙尘对大气湿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