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比较板层角膜移植术中,分别采用板层及全厚角膜植片,在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散光度数、角膜地形图形态及角膜UBM和植片透明度的变化,探讨降低板层角膜移植术后散光及提高最佳矫正视力与视觉质量的方法。本实验选取55例浅层角膜白斑患者且均行板层角膜移植术,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和9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散光度数、角膜地形图形态变化及角膜UBM和植片透明度的变化探讨在板层角膜移植中采用全厚植片能否有效地降低术后角膜散光,提高最佳矫正视力及视觉质量。
方法:
1.前瞻性分析2009年1月-2011年6月在我院行板层角膜移植术55例(55眼)。将其随机分为两组,采用实验组(28例28只眼)、对照组(27例27只眼)。所有手术均由同一位医师主刀,使用同一套显微器械及环钻系统操作完成。实验组采用全厚植片(仅去除内皮层及后弹力层),对照组采用普通板层植片,植片大小均为8.0mm,制备同样为直径8.0mm植床。植床制备:2%利多卡因与0.75%布比卡因1:1混合后作常规球后神经、筛前神经阻滞麻醉,结膜下及上下睑缘浸润麻醉,缝线开睑。用8.0mm环钻在角膜表面划界,确保周边完全包括了病变组织,用刀片小心剖切受体角膜,(实验组需剖切角膜厚度的4/5左右,对照组切至底层透明即可)制得平整光滑的植床。植片制取:取甘油保存的供体眼球,实验组植片:用环钻取全层植片,复水后剥除后弹力层和内皮层。对照组植片:供体眼球复水后,先使用虹膜恢复器作角膜的板层分离,再使用环钻钻取植片。固定:均使用Alcon公司生产的10-0单根尼龙线采用先间断缝合4针,再16针间断缝合的方法。
2.两组患者于术后8-10天出院,随访9-12个月,完全拆除缝线时间6个月。所有患者分别于术后3个月、6个月及9个月行眼科常规检查,以病历形式记录每次复诊时的最佳矫正视力、屈光状态、角膜地形图等资料。以上检查分别由本院同一熟练操作人员进行。
结果:
1.术后随访9-12月,平均10.8月。植片、植床均愈合良好,无一例感染、排斥反应、继发性青光眼等并发症发生。
2.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和9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散光度数、角膜地形图形态变化及角膜UBM和植片透明度的变化。
2.1术后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实验组平均0.4821,对照组平均0.3667,散光度数:实验组散光均值-4.4339,对照组-5.5622。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与散光度数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术后6个月:最佳矫正视力:实验组平均0.5107,对照组平均0.3870,散光度数:实验组散光均值-3.4729,对照组-4.4085。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与散光度数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术后9个月:最佳矫正视力:实验组平均0.5214,对照组平均0.4130,散光度数:实验组散光均值-3.1761,对照组-4.3133。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与散光度数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通过裂隙灯下检查角膜透明度:实验组角膜植床、植片愈合良好,植床、植片贴合的层间完全透明,未见明显瘢痕形成。对照组角膜植床、植片贴合的层间在高倍裂隙灯下,大多可见很浅的灰白色瘢痕,提示愈合欠佳;通过角膜UBM观察中央角膜厚度:两组无显著差异,但实验组角膜植床、植片贴合层间弧度平滑,均匀,并符合中间薄周边厚的生理特点,患者主观感觉视物清晰。对照组角膜植床、植片贴合层间粗糙不平,形成紊乱瘢痕,无规律。部分患者不能接受散光矫正,视物轻度变形,轻度复视。
结论:在板层角膜移植术中,采用全厚角膜植片,仅去除后弹力层和内皮层,能够最大程度的保持植片生理光滑面,有效的减少了瞳孔区的不规则散光,及浅层瘢痕形成,同时更加符合角膜中间薄周边厚的生理特点;对于基层医院来说,无需特殊设备也可达到移植愈合界面较光滑,从而提升视力及视觉质量,有很大的推广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