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山西话剧的发展史为线索,论述了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山西的代表作家及其三个作品,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全文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山西的话剧创作状况,其中以著名戏剧家李健吾先生为代表,他创作的大量的话剧作品突出的表现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同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在创作上技巧圆熟,布局严谨,骨架匀称,在当时的中国戏剧界堪称大家。本文第一部分着重分析了他的代表作《这不过是春天》,通过对代表作的分析,试着去了解李健吾先生在戏剧创作中的美学思路。第二部分论述了山西话剧创作的第二个高潮,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药蛋派”文学家及他们的戏剧文学创作。在这一时期的戏剧文学创作中,山西作家群表现出一个共同的创作倾向,即“乡土文学”的特征,无论是他们的作品主题,亦或是他们在创作过程中使用的语言;无论是他们的生活环境,还是他们受到的文化影响,都深受山西这一地域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他们在戏剧创作中别具一格的特点。该部分以《两个世界》为例,重点从语言和当时创作的社会环境方面入手分析作品。第三部分论述了新世纪山西话剧的创作情况,突出论述了山西本土作家姚宝瑄先生创作的反应晋商文化的话剧《立秋》。该作品在全国一炮走红,演出足迹遍布大陆,台湾,加拿大等等。该作品的成功不仅引发了全国对山西话剧的关注,更引发了对晋商文化以至山西文化的关注;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更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作家对山西文化准确的把握成为该剧获得成功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剧本中所显示出的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文化底蕴,成为研究的关键,通过研究话剧《立秋》,试着去了解新时期山西话剧的创作特点。本文的写作目的就是通过对以上三个部分的研究探讨,完成了对山西话剧史的梳理,完成了对山西三个时期的剧作家及其戏剧创作的分析,形成了对山西话剧的完整认识。全文以历史的眼光,使用了文本分析的研究方法,综合运用了社会学、历史学、文化学等多学科知识,对关于山西戏剧的大量的史料及文学剧本进行了详细的整理与分析,使对山西戏剧创作的研究不仅仅是囿于史料的简单整理,或者是对文学剧本的简单分析,而是使其进入了文化研究的范畴,从而提高了山西戏剧研究的水平。对山西话剧做所做的纵向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去认识和理解山西话剧;对新世纪的山西话剧做一个横向研究,有助于山西话剧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