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韬有三部模仿《聊斋志异》的文言小说集——《遁窟谰言》《淞隐漫录》和《淞滨琐话》,通过其中的志怪小说构建了一个远离战火纷争的“世外桃源”。本文通过对夹带着作者大量人生经验、感悟和寄托的志怪小说的分析,从作者、作品和社会环境之间的交叉影响角度,重新审视王韬小说中志怪类题材故事的思想及其价值和意义。第一章主要分析了王韬志怪小说的各类主题。王韬的志怪小说总体而言可以分为三类:偶遇异类(以艳遇为主),构筑世外仙境,批判现实(控诉战争)。这三个主题并非决然独立,而是彼此交叉,相互补充。第二章主要分析了王韬思想对志怪小说的影响。首先在个人情感方面,王韬借志怪小说弥补了现实中情感的缺憾。其次,王韬将在现实中萌生的冒险精神赋予给小说主人公,通过小说曲折离奇的情节,实现对海外世界的探索。最后,作为传统儒家知识分子的王韬通过小说寄托了自己对国家和社会的期望。第三章主要探究在作者个人经历和社会历史环境的合力作用下,王韬志怪小说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特点。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开拓创新,突破以往志怪小说的固定模式,更新了男女主公的身份设定,赋予他们新的历史使命,寄托对人生、社会和国家的热切期望。同时在写作方法上集史传、志怪、传奇等文体的优势,融会贯通,最终呈现出王韬志怪小说的鲜明特征。第四章着重分析异域文化因素对王韬志怪小说的情节、环境和人物形象的影响。以王韬独特的人生辗转经历为参考:1828年出生在苏州,1849年前往上海墨海书馆从事编译工作,1862年因上书太平天国而遭清政府通缉逃往香港,1867年受理雅各之邀游历欧洲诸国,1870年回到香港,1879年受日本友人邀请旅居日本100余日,1884年得到李鸿章默许回到上海,其中经历了 23年的海外流亡生活。丰富的海外经历增长了王韬对国外世界的见闻,他将这些见闻或直接或间接的融汇在小说中,使小说具有了新鲜血液。与此同时,王韬也在中外文化对比中反观儒家文化的利与弊。第五章阐述了报刊传媒与王韬志怪小说创作之间的关系。众所周知,王韬在《申报》连载小说开启了中国报载小说的先河。王韬通过报刊发表自己的小说,同时获取相应的报酬,而报刊通过王韬的小说来提高发售量,从而实现盈利的目的。这种合作关系在某种意义上拉开了小说界革命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