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衰变到激发态重味介子的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omg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双重味夸克偶素态的产生和衰变的研究对精确检验标准模型,寻找新物理的迹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研究重味夸克偶素态的产生和衰变的过程中,人们从微扰量子色动力学(pQCD)理论出发,逐渐发展和完善了非相对论量子色动力学(NRQCD),该理论将重味夸克偶素态的产生截面和衰变宽度因子化为一系列短距离系数和长程作用的非微扰矩阵元之积,其中短距离系数是微扰可算的,可通过pQCD理论计算获得;而非微扰矩阵元可通过格点(lattice)规范理论、势模型或实验来获得。本文利用非相对论量子色动力学(NRQCD)因子化理论详细研究了W+衰变到重味夸克偶素态(c(c))、(c(b))、(b(b))的S波态和P波态及其高激发态的衰变宽度,并结合LHC实验条件预言了通过W+衰变产生重味夸克偶素态的事例数。   论文先讨论了W+衰变到两体的简单物理过程,分别计算了W+的纯轻子衰变过程:W+→l++vl(三个);W+衰变到两个部分子(两夸克)的全举过程:W+→q+(q)(六个);W+衰变到两个双重味夸克偶素态的遍举过程:W+→(Q(Q))+(Q1(Q1))(四个),分别给出了上述过程的衰变宽度,并得到了与实验数据一致的理论结果。   其次,论文重点研究了W+衰变到双重味夸克偶素态(c(c))、(c(b))、(b(b))的半遍举过程,它包括了产生S波态和P波态的双重味夸克偶素态(c(c))、(c(b))、(b(b))的一系列性质。在微扰QCD和NRQCD框架下,对W+衰变到双重味夸克偶素态(c(c))、(c(b))、(b(b))的一到三体过程,为了得到解析的结果,我们采用了改进的振幅处理技术,既在振幅阶段直接求迹方法,分别求出了W+衰变到S波态和P波态的双重味夸克偶素态(c(c))、(c(b))、(b(b))的衰变宽度,并给出了其微分衰变宽度随不变质量s1和s2的分布情况,以及微分衰变宽度随出射粒子动量方向夹角的余弦cosθ13和cosθ23的分布情况。接着,分析了其衰变宽度及其微分衰变宽度随夸克质量不确定性引起的不确定度。最后,给出在LHC实验条件下通过W+衰变产生双重味夸克偶素态S波态和P波态的事例数目。   论文还系统研究了W+衰变到高激发态的S波态和P波态的重味夸克偶素态(c(c))、(c(b)、(b(b)),给出了各双重味夸克偶素态的高激发态的衰变宽度,同样讨论了其微分衰变宽度随s1、s2、cosθ13、cosθ23的分布,并给出各高激发态微分截面与其相应基态的比随s1、s2的分布。紧接着讨论了在不同势模型下通过W+衰变产生重味夸克偶素态(c(c))、(c(b))、(b(b))的各态及其高激发态的衰变宽度。这些结果对将来的实验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特别是为实验上精确研究W物理和粲偶素(c(c))及B物理(c(b))提供重要的参考数据。同时,为将来由实验来确定哪种势模型能较好描述重夸克偶素态内部的强相互作用性质,以及为NRQCD理论的改进和发展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实际上没有量子系统能够被周围环境所孤立。当系统和环境耦合时,这个系统(也成为开系统)的能量就耗散到环境中去了,这个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当系统和存在大量自由度的热库相耦
随着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有害气体污染已成为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气体传感器作为一种将气体成分和浓度的信息转换为电信号或光信号信息的气体检测工具,逐渐引起了社会的广泛
一般QED系统由一个奇异Lagrange量描述,并在相空间存在着固有的约束条件,传统的量子化方案已不再适用于该系统。虽然对该系统的量子化已经得到解决,但是并不理想。该系统是Maxw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