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首先回顾了国内外有关新股发行抑价的理论,深入考察了中国A股首次公开发行制度的发展历程,并对核准制实施后证券市场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该文采用核准制实施后,即2001年4月至2003年底共169只在沪市首次公开发行的新股为样本,用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实证检验了中国新股发行市场的抑价现象,着重分析了核准制实施后成熟市场造成新股发行抑价的因素是否影响中国首次公开发行市场的抑价程度,并建立了新股抑价因素回归模型.研究发现,(1)中国首日超额报酬与发行指数、上市首日换手率正相关,与发行规模、每股收益、发行前每股净资产、发行价格、中签率负相关,发行方式和行业因素也对新股首日超额报酬有一定影响,但蜜月期不再是影响新股发行抑价的因素.(2)赢家的不幸假说、不确定性假说、短期寻利假说、市场气氛假说、市场过度投机说得到了验证.但对公司基本面因素与新股发行抑价关系的研究结果却与信号假说相反,这说明投资者并不关心发行公司或承销商向他们传递的有关公司质量的信号.(3)尽管核准制实施后投资银行的作用增强,但主承销商信誉对IPO抑价程度影响不大,该文样本不支持投资银行信誉假说.(4)研究还表明,中国实行核准制后,IPO首日超额报酬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时间趋势性,这说明核准制的实施有助于降低新股发行抑价程度.文章最后对模型的局限性及需要继续研究讨论的问题做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