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篇博士论文主要研究随机过程的核密度估计的大偏差,尤其是对相依随机过程,主要结果是首次把独立同分布情形下的大偏差结果推广到了相依情形。 给定一列Rd值的平稳序列(Xk)k≥0,其边缘分布为P(X0∈dx)=f(x)dx,其中f未知,则f的核密度估计量定义如下: fn*(x):=1/n sum from k=1 to n 1/(hn) K ((x-Xk)/h)其中K是某个事先给定的Rd上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篇博士论文主要研究随机过程的核密度估计的大偏差,尤其是对相依随机过程,主要结果是首次把独立同分布情形下的大偏差结果推广到了相依情形。 给定一列Rd值的平稳序列(Xk)k≥0,其边缘分布为P(X0∈dx)=f(x)dx,其中f未知,则f的核密度估计量定义如下: fn*(x):=1/n sum from k=1 to n 1/(hn) K ((x-Xk)/h)其中K是某个事先给定的Rd上的概率密度,h=hn为窗宽,依赖于n,且满足如下条件: (?)hn=0,(?)nhnd=+∞ 本文的第一部分研究独立同分布情形,我们得到了fn*在弱拓扑下的大偏差原理以及在L1-拓扑下的弱*大偏差原理。们是Louani(2000)关于||fn*-f||1的大偏差原理的推广。更进一步地,通过应用传输不等式,我们建立了一个比Devroye(1983)经典估计更精细的集中不等式。 接下来的部分是本文的主要内容所在,研究相依情形下的大偏差估计,首先,我们考虑φ-混合过程,由于对于一般的φ-混合过程,其经验测度的大偏差原理一般不成立,所以我们不能指望建立fn*的大偏差原理。然而,在一个非常一般的条件下(φ-混合系数之和有限),我们得到了||fn*-f||1的指数收敛性,这为今后研究特殊的φ-混合过程的大偏差原理打下了基础,接着,我们研究了两种马氏过程的情形,即一致遍历马氏过程和可逆马氏过程。一致遍历马氏过程这个经典的框架创建于Deuschel-Stroock对马氏过程经验测度的大偏差原理的研究。在此框架下,我们建立了fn*在弱拓扑下的大偏差原理以及在L1-拓扑下对初始点一致的弱*大偏差原理,另外,我们还证明了fn*在Bahadur意义下是渐近最优的,这些结果在相依情形下是全新的,为了做这样本质性的推广,我们需要克服许多技术上的困难和应用不少特殊的工具,诸如Harnack型不等式,Cramèr型偏差不等式,一致可积算子,线性算子的扰动理论,Bishop-Phelps定理等等(它们都是首次用于处理这样的问题)。最后,对于可逆马氏过程,在一致可积条件下,所有一致遍历马氏过程情形的结果都可很满意地推广到此情形。
其他文献
近年来,以Ⅱ-Ⅵ族半导体耦合/复合量子点在基础性研究和开发应用方面都十分活跃,其光学非线性也是人们关注的热点之一。量子点由于载流子在空间方向上的运动受到限制,因此体现出量子尺寸效应,小尺寸效应等量子特性,其光学非线性也比传统的体材料高,并且可以通过改变生产加工工艺来控制量子点的光学性质。而耦合/复合量子点和单一量子点相比,由于其结构更为复杂,而且各组分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因此其往往表现出更加丰富的
在1979,肯特大学液晶研究所的Brown GH和Wolken JJ发表了他们的著作《液晶与生物结构》,在此书中,他们系统的总结了当时液晶态在生物有机体内研究的全部进展,此书成为该领域的权威著作。在1978和1979年,液晶在鸡胚发育中存在的发现引起学术界的注意。该工作首次报道了在胚胎器官和组织发生中,液晶态大量分布与肝脏、卵黄囊、血液、肾脏(包括中肾和后肾)、大脑和小脑、以及其他大约二十余种发育
嗜麦芽假单胞菌(Pseudomonas maltophila)是一种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的G-细菌,具有很强的代谢活性及广泛的适应能力,其代谢产物丰富,可产生多种有实用价值的酶,包括蛋白酶、淀粉酶、酪氨酸酶、脂肪酶等。本实验室已成功地从该菌中克隆到编码酪氨酸酶的基因mel,构建了产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黑色素工程菌株E. coli/pWSY,为了进一步提高黑色素的产量,本研究从该菌中克隆到高启动子活性的
近几十年来,半导体量子限制结构的优异物理特性凭借其在光电、生物医学等领域的潜在广泛应用价值,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由Ⅱ-Ⅵ族半导体材料组成的具有核壳结构的CdSe/ZnS复合量子点,具有在室温下的极佳稳定性和出色的发光效率(荧光量子产率),其非线性光学特性和光学瞬态相干效应深受人们的青睐。本论文详细地分析研究了这种球形半导体量子限制结构中的载流子的光跃迁动力学过程以及对应的光学瞬态相干效
蝎毒素是一类由20-90个氨基酸通过3或4对二硫键铰链而成的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小分子多肽。大多数蝎毒素的三维结构是由1个a螺旋和2-3条反向平行β折叠组成的稳定而致密的球状空间结构。它们可以选择性、特异性的与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结合,是研究离子通道的分子探针,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应用研究的价值。 根据TsTXKβ和AaTXKβ的保守序列设计引物,运用PCR方法从本室已构建的东亚钳蝎(Buthus
多年来,由低能加速器产生的能量仅为keV量级的离子注入技术一直只应用在金属材料的改性上。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中国学者开创的低能离子束生物学效应及诱变育种的理论及应用研究突破了这个局限。通过近十多年国内外多个实验室的研究,低能离子生物学作用的研究及应用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包括我们实验室在内的很多研究表明:10—100keV的低能离子(e.g.N,C,Ar ions)可以引起质粒DNA、氨基酸、病毒
本文以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凝集素(主要为伴刀豆凝集素、麦芽凝集素和大豆凝集素)为探针,对蓝猪耳和烟草等的雌、雄细胞以及胚胎细胞表面凝集素受体进行了定位,并利用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术(CLSM)、冷电荷耦合仪(CCD)和动态录象CCD获得图象,以MetaMorph和Pro-Plus软件进行图象和数据分析,以探讨凝集素受体的基本分布模式及与被子植物双受精的可能关系。主要结果如下: 1.利用蓝猪耳的
pHH205是本实验室从盐生盐杆菌J7中分离获得的一种古生菌质粒,该质粒具有一般自然质粒所不具备的高拷贝数、高稳定的特征。本研究利用多种组合的酶切分析,绘制了较为详细的酶切图谱。根据图谱确定并构建了涵盖整个质粒的七个重叠克隆,采用Primer Walking策略分别进行序列测定。七段序列数据经过拼接后得到了完整的质粒pHH205核苷酸全序列,序列全长为16341bp(GenBankNo.AY048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探索着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其功能之间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只有知道生物大分子的原子水平结构才能更好地了解其功能。所以生物大分子高分辨结构的研究对我们进一步了解病毒的装配过程和病毒在感染过程中在细胞内的一系列活动都至关重要。 最早用于研究生物大分子高分辨结构的是X射线晶体学。可用于研究三维晶体的原子结构。但要求被研究的生物大分子能够生长成具有一定尺寸大小的三维晶体。由于这一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