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江豚鼻道菌群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daut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江江豚(Neophocaena phocaenoides asiaeorientalis)是江豚(Neophocaena phocaenoides)的长江亚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并被IUCN红皮书列为“濒危种”,主要分布于长江干流、洞庭湖、鄱阳湖及其支流。长江江豚(以下简称江豚)的人工饲养已基本成功,但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江豚呼吸系统疾病是人工饲养条件下一直面对的最主要的问题之一,没有对饲养过程中出现的病例进行分析、总结,使得我们对江豚呼吸系统疾病的病原知之甚少,在疾病的治疗方面则过多的依赖于经验和广谱抗生素的使用。本研究通过对自然条件下和人工条件下江豚鼻道的常在菌群进行初步研究,希望对江豚的呼吸系统疾病的监测、预防和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研究采用两种采样方法,对自然条件下的8头江豚和人工饲养条件下的3头江豚鼻道拭子和呼气样本进行细菌学鉴定,结合形态学和革兰氏染色显微观察,采用3对细菌通用引物扩增所分离到细菌样本的部分16S rDNA序列并测序,运用Genbank中的BLAST程序对所测序列与Genbank中的序列进行对比,定义相似度在99~100%的两序列所对应的菌种为同一菌种。主要结果有以下几点:1、通过对比鼻拭子采样和呼气采样,发现两种方法在所获得细菌种数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考虑到采样对动物的影响以及安全性,认为呼气采样方法更适合呼吸道中病原菌的监测,并建议将呼气采样作为江豚日常体检的项目之一。2、通过对比3对细菌16S rDNA基因扩增的通用引物对江豚鼻道中细菌种的鉴定发现,引物RW01和DG74所扩增的16S rDNA基因的片段长度是370bp,可应用于江豚鼻道细菌种的鉴定。
其他文献
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使配电管理与决策系统很难适应当前电网的发展要求。同时,也使得配电系统故障定位技术面临诸多问题,如容错性差、运算时间长、通用性差等。因此,研究出性能良好的配电网故障定位方法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基础,是提高配电系统安全、可靠、经济运行的前提,也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为了适应当前配电网的发展规模,提高配电系统故障定位方法的容错性、快速性和通用性,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双重判据并行推理的配电系
随着我国“十三五”规划的进行和国民经济水平的提升,社会在供电可靠性上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有关高压开关柜可靠运行的要求也同样如此。加强对高压开关柜的故障诊断不仅可以提高微电网的自治能力,更对智能电网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实际意义和现实价值。本文选用Windows平台应用程序开发工具Delphi,设计并研制了针对10kV高压开关柜故障诊断的专家系统。采用某一地区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中的10kV高压开关柜的运行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一些大型的土木工程企业相继兴起,土木工程事业的发展进入高潮时期。锚杆锚固系统作为护坡和围岩结构稳定中的一种重要保护手段,
目前,能源短缺及能源消费所引起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伴随人类的节能环保意识日益增强,电动汽车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交通工具将成为未来交通发展的方向。微型电动汽车是一类纯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