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挽歌是一个有丰富内涵的文学样式。传统挽歌题材多样,直到十七世纪,挽歌的定义才逐渐缩小到悼念友人这一层面。众多诗人借这一文学样式传达友情,展现诗才,思考人生,极大地丰富了英国文学。
本文第一章简要概述挽歌传统的起源及发展,指出选择《黎西达斯》、《墓园挽歌》、《阿多尼斯》、《悼念集》、《德意志号的沉没》五首诗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并在对国内外的挽歌研究做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指出本文的研究意义。
第二章主要内容是,挽歌是悼念友人的诗,伤感是挽歌的基调,但通过研究社会对悲伤的态度发现,有节制的悲伤才是理智的反应。通过阅读挽歌我们也会发现,友人离去带来的伤痛开没有随之加重,相反,读者得到极大的慰藉。本文作者发现挽歌诗人通过三种方式来转移悲伤。第一,理想化死者;第二,对死者的离去表示愤慨;第三,通过安乐之所(locusameonus)来转移悲伤。并认为,挽歌是从情感上解救人们免于悲伤的艺术形式。
第三章通过分析五首诗发现,从弥尔顿到霍普金斯的挽歌传统中贯穿着深深的宗教情节,并且带有柏拉图理式概念以及传统宁宙论人神相合思想的烙印。作者在不同程度上都表达了对永生的向往,寻求人性与神性的契合。由此可见,挽歌是从精神上挽救人们免于堕落的艺术形式。
第四章是结论部分,通过前几章对五首挽歌的研究,得出结论:从弥尔顿到霍普金斯的挽歌是一门拯救的艺术,在情感上减轻人们的悲痛,在精神上拯救人们的灵魂。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精神上的拯救是情感上拯救的最高层次。同时指出,本文研究并未涉及现代及后现代挽歌。因为与拯救的艺术相比,现代和后现代挽歌可以归纳为放弃的艺术,关于它的研究就是另一话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