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秸秆还田对水稻土氮固持与释放的影响研究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hostbyt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秸秆还田是维持和培育地力的重要措施,是保持农业可持续生产的重要手段。研究长期秸秆还田对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过程的作用及其对土壤氮固持与释放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重庆北碚、湖南望城和江西进贤3个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选取不施肥(CK)、长期施用化肥(NPK)、长期施用化肥配合秸秆还田(NPKS)三个处理,采用室内模拟试验比较耕层(0~20 cm)和亚耕层(20~40 cm)土壤对铵态氮吸附与释放的差异;利用传统土壤物理化学方法结合16S RNA测序技术,研究长期秸秆还田影响土壤物理、化学、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区域差异,明确长期秸秆还田土壤氮固持与释放的主要影响因素;以望城试验点土壤为材料,采用室内灭菌与非灭菌培养方式,利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土壤氮矿化与固持特征及其对不同外源氮的响应,深入探讨土壤氮固持与释放的物理-化学-生物学影响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与长期不施肥相比,长期单施化肥和秸秆还田配施化肥显著降低了望城试验点和北碚试验点耕层土壤的pH值。长期秸秆还田配施化肥显著提高耕层和亚耕层土壤有机质、全氮、铵态氮、硝态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尤其是在双季稻轮作的望城和进贤试验点,秸秆还田提升土壤养分效果显著。各试验点不同处理土壤中优势菌属均为硝化螺旋菌属,长期秸秆还田配施化肥提高了各试验点硝化螺旋菌属比例。其中,望城、北碚试验点土壤硝化螺旋菌属比例明显高于进贤试验点。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稻麦轮作(北碚)与双季稻轮作(望城、进贤)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较大,而同样是双季稻轮作的望城和进贤试验点的土壤群落结构差异相对较小。2长期秸秆还田对土壤氮素吸持特征的影响存在区域间差异。耕层土壤结果表明,望城和北碚试验点各处理土壤对铵态氮的吸附能力表现为CK>NPK>NPKS;而进贤试验点不同处理的土壤对铵态氮吸附和解吸能力差异不明显。各试验点耕层土壤对铵态氮的吸附、解吸量均高于亚耕层土壤,且不同处理的亚耕层土壤对铵态氮的吸附、解吸特征无明显差异。北碚试验点两个土层的土壤对铵态氮吸附量显著高于另外两个试验点,同时氮素解吸表现出明显的滞后现象,吸附量减少386.79~1291.78mg/kg,降幅达41.65%~63.50%。3在望城试验点分别采取NPK和NPKS处理的耕层土壤进行灭菌与非灭菌培养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添加等氮量的15N尿素(Urea)、秸秆(Straw)和秸秆+15N尿素处理(Urea+Straw)均显著提高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表现为Urea>Urea+Straw>Straw>对照。其中,灭菌条件下的土壤铵态氮含量在培养30~130天期间维持在较高水平,向硝态氮转化过程受阻,其硝态氮、微生物氮和可溶性有机氮含量较低;而非灭菌条件下各处理微生物氮和可溶性有机氮分别于培养20天和30天时达到最大值,添加外源氮处理均显著高于对照,以Urea+Straw处理对可溶性有机氮的增加效果最为显著。加入外源氮素时,与长期单施化肥的土壤相比,长期秸秆还田配施化肥的土壤对铵态氮、硝态氮、微生物氮和可溶性有机氮的提升效果均达到显著水平。与Urea处理相比,Urea+Straw处理的土壤中15N铵态氮所占比例降低16.01~20.85%,灭菌条件下15N铵态氮所占比例在培养的0~30天内显著高于不灭菌条件下相应处理。研究结果表明,在长期定位试验土壤基础上添加不同外源氮能显著提高土壤对铵态氮的吸附能力,以添加秸秆效果最好,秸秆配施尿素次之,对照吸附量和解吸量最低,灭菌降低了土壤对铵态氮的吸附、解吸能力。
其他文献
以吉林玉米带黑土为供试土壤,重点研究了耕层土壤的磷素营养状况、不同形态无机磷的组成、对磷素的吸附及解吸特性。结果表明:吉林玉米带黑土全磷含量变幅为0.089%~0.165%,平均为0.
近年来,我国养殖业的迅速发展所产生的粪便污染物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影响,成为限制养殖业健康发展重要的因素。畜禽粪便的合理利用与处置对于解决养殖业的污染,保障畜禽养
针对华北设施番茄生产中氮素投入不合理导致的土壤质量下降、环境风险加剧、资源浪费等突出问题,以华北地区设施番茄生产典型区河北徐水县为研究基地,通过不施肥(CK)、单施化肥
吉林省的中国的玉米主产区之一,在全国玉米生产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吉林种植面积和单产是增长,玉米上施肥量总量也呈上升趋势。但是近年来农田肥料施用的不合理,产生了玉
2006年采用盆栽试验在低肥力土壤条件下,研究5种绿肥的养分积累规律和适宜翻压期;2007年在绿肥翻压的基础上种植盆栽棉花,研究不同绿肥、不同翻压量以及油葵与尿素配合对棉花氮素营养和土壤肥力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绿肥养分积累及翻压期:豆科植物对氮素吸收能力较强,油菜和油葵在钾素吸收上表现出高效性,油菜对磷素具有较强的富集作用;绿肥适宜翻压期:草木樨90d、沙打旺85d、毛苕子60d(刈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