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正当化事由前提事实错误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shentail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的核心概念是“正当化事由前提事实错误”,亦称为容许的构成要件错误(Erlaubnistatbestandsirrum),这个概念来自于对错误理论有着精致研究的德国刑法,指行为人错误地想象了一种正当化根据所具有的事实性条件,而实施了合致构成要件的行为。这个概念所表现的典型情形便是假想防卫。而在其他正当化事由中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错误类型,如误认紧急状态的假想避险,误以为他人同意的假想同意等。对于此种错误类型应如何认定其性质,如何适用刑法,是本文重点解决的问题。   正当化事由前提事实错误的理论价值在于其结构的特殊性。正当化事由前提事实错误由两个可评价的行为构成:其一表现为对客观状况的误认;其二表现为在以对客观状况的误认为基础的、对自我行为的法律评价错误。对于这个融合了事实与规范的双重认识错误的行为结构,应当如何认定其性质,如何确定行为人的责任,存在着诸多的争议。以大陆法系的刑法理论为例,即存在着事实错误说、独立的错误说以及法律错误说等不同见解,而在这些纷繁芜杂的错误理论后均有不同的故意理论在支撑,而故意理论又与责任理论纠结在一起,相互交织,互有关联。正如罗克信(Roxin)所言“正当化事由前提事实的错误是错误论中最有争议的类型”。   我国刑法中并没有对这个问题存在太多的争议。通说中,一般认为行为人的行为属于“行为性质错误”或直接认为属于事实错误;在法律后果上,可能构成过失犯罪或意外事件,不构成故意。笔者认为,这个结论的得出是基于我国长期以来坚守“不知法者不免责”的训诫,导致法律错误无法如事实错误一样在实践中发挥功用,从而也就只好将正当化事由前提事实错误“类推”为事实错误。但在当前学界热烈讨论构成要件理论及违法性认识的问题时,对这个问题再次检讨,无疑具有更契合实际的意义。  
其他文献
本文选取云南省嘎洒和漠沙地区花腰傣的花街节为研究对象,关注现代社会语境下,花腰傣和傣族的联系和区别,对花腰傣的节日体系架构做了初步探讨,通过阐述花腰傣的包括春节、清明节
马克思说“只有维护公共秩序,公共安全,公共利益,才能有自己的利益”法律的存在是一种对公共利益的维护,当某种社会冲突大量涌现时,必定需要相应的手段去解决,一定的诉的形式
犯罪中的主观方面主要包括故意与过失,而我国古代立法对于对故意与过失的规定与现代法律是有着很大不同的,自夏代的“灾肆赦,怙终贼刑”至汉代的“春秋决狱”,发展到唐朝一代,对犯
我国的刑事诉讼以惩罚犯罪为主要目标,无论在立法还是司法实践中,都着重强调追诉犯罪、维护公共利益,而遭受犯罪侵害的被害人的个人利益则被国家利益取代了。随着被害人权利
立法自治权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重要的自治权之一。同时,我国《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立法法》和相关法律都授权赋予了民族自治地方特殊的立法变通权。因此,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