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袖再撕裂是术后常见并发症。影响肩关节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肩袖的完整性,但是肩袖难以愈合,是术后康复的难点。肩袖术后康复是制动还是活动依然存在争议,术后制动或被动活动对肩袖愈合产生的影响尚未明确。本研究建立兔肩袖损伤修补模型,分别从组织学,生物力学,影像学和关节活动度观察、分析及比较术后制动或早期被动活动对腱骨愈合产生的影响。结果发现,早期制动可以明显缩短术后炎症反应时间,减少瘢痕粘连,促进软骨细胞的生长,有利于腱骨愈合,提高腱骨结合部位新生组织的生物力学性能,术后肩关节外旋活动度亦不受影响;而术后早期被动活动不会对肩袖愈合产生不良影响,对肩关节活动度的恢复亦无明显促进作用。第一部分术后制动对兔肩袖愈合的影响目的观察术后制动对兔肩袖愈合的影响。方法对66只新西兰兔建立急性肩袖损伤修补模型,随机分为2组:(1)非制动组(NI,33只),(2)制动组(IM,33只)。分别在术后3周、6周、12周分别进行组织学观察、生物力学测试和核磁共振扫描,第12周时行关节活动度测试。结果组织学切片显示:3周时制动组和非制动组的腱骨结合处细胞均增多,非制动组的骨髓炎症反应重于制动组。6周时制动组软骨细胞和骨细胞增殖旺盛,逐渐形成腱-骨的移行区域;腱骨结合处有成堆软骨细胞出现,有大量细胞外基质。非制动组可见大量成纤维细胞堆积在腱骨结合处。12周时两组的细胞数量均明显减少,制动组的腱骨结合处软骨细胞增殖旺盛并出现了线性排列的趋势,非制动组则有较多瘢痕组织形成。核磁共振影像发现:两组的腱骨结合处均有愈合表现,制动组的周围炎症反应较非制动组轻微。腱骨结合处的MRI信噪比(SNQ)显示:在各时间点非制动组的SNQ均明显高于制动组(3周:NI:7.59±0.82,IM:3.69±0.35,p<0.05。6周;NI:9.05±0.11,IM:4.04±0.22,p<0.05;12周:NI:27.54±4.6,IM:22.1±1.9,p=0.449)。生物力学测试结果显示12周时,制动组的断裂载荷和抗拉强度均明显高于非制动组(IM>NI,p<0.05)。关节活动度结果显示:12周时制动组和非制动组在术后外展和外旋角度无显著差异,外展低于正常,外旋与正常角度接近。结论术后早期制动促进软骨细胞增殖,改善生物力学性能,有利于腱骨愈合,且不会影响外旋活动度的恢复。第二部分术后早期被动活动对兔肩袖愈合的影响目的观察术后早期被动活动对肩袖愈合的影响。方法对66只新西兰兔建立急性肩袖损伤修补模型,随机分为2组:(1)制动组(IM,33只),(2)早期被动活动组(IP,33只)。分别在术后3周、6周、12周分别进行组织形态学、生物力学测试和核磁共振扫描。第12周时行关节活动度测试。结果组织形态学发现制动组和早期被动活动组在各个时间点均有类似的表现:3周时腱骨结合处细胞增多,新生细胞以成软骨细胞和成骨细胞为主;6周时腱-骨的移行区域逐渐形成,大量细胞外基质合成;12周时细胞数量均明显减少,腱骨结合处软骨细胞增殖旺盛并出现了线性排列的趋势。核磁共振影像上发现,两组的腱骨结合处均有愈合表现,周围组织炎症反应轻微。腱骨结合处的信噪比(SNQ)显示:在各个时间点持续制动组和制动伴早期被动活动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3周:IM:3.69±0.35,IP:4.02±O.15,p=0.462。6周:IM:4.04±0.22IP:4.43±0.04,p=0.513。12周:IM:22.1±1.9,IP:23.1±3.2,p=0.644)。生物力学测试结果显示12周时两组没有显著差异。关节活动度检查结果显示:12周时两组外展和外旋角度无显著差异,外展低于正常,外旋与正常角度接近。结论术后早期被动活动不会影响肩袖愈合,对改善关节活动度作用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