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过程中城郊农村劳动力迁移意愿研究——以广州花都区为例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abo3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乡人口迁移与城市化一直以来是地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在中国推进城市化进程中,无论是政府还是学界都较多的从宏观层面、自上而下的视角提出若干的战略路线和政策措施,而往往忽视了城市化的微观行为主体农民的迁移意愿研究。国外一些城乡人口迁移的经典模型,虽较多的从微观角度考察了城乡人口迁移行为,但较少涉及潜在迁移者的意愿研究。近年来,特别是在中国一些大城市向外扩张过程中,由于较少考虑城郊农民的意愿,而导致了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随着中国市场化条件不断完善,农民的独立性日益增强,农民的意愿是选择迁往城市还是留在农村,将直接影响到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为此,迫切需要从微观层面、自下而上的视角深入研究农民在城市化进程中的迁移意愿问题。 本论文以广州花都区为主要研究对象,在丰富的农村住户调查、问卷调查以及深度访谈调查等第一手资料基础上,运用聚类分析、回归分析等计量方法,使用“推-拉”模型和logit回归模型,研究现阶段中国大城市郊区农村劳动力迁移意愿的特征、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模型。通过挖掘影响大城市郊区农村劳动力迁移的特殊因素,揭示农村城市化的微观基础,丰富人口迁移及城市化理论,同时为政府部门制定城市化战略,推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提供理论上的指导和政策方面的依据和参考。 第一,城郊农村劳动力迁移意愿特征。利用农村住户调查资料和抽样问卷调查资料,采用了聚类分析方法,对城郊农村劳动力的基本状况、类型及迁移意愿特征进行分析。分析发现,大城市郊区农村劳动力有四种类型,即异地转移劳动力、分离型就地转移劳动力、兼业型就地转移劳动力和农业劳动力,两类就地转移劳动力构成城郊农村劳动力的主体。四类劳动力向城镇迁移的意愿强度依次减弱,异地转移劳动力最有可能实现向城镇的迁移。农村劳动力对拟迁目的地城镇的选择大致随城乡距离的增加而衰减的态势,表现出迁移空间意愿的距离偏移特征,而且主要是以中心城区周边的小城镇和卫星城为拟迁目的地,表现出就地城市化的趋向。 第二,城郊农村劳动力迁移意愿的影响因素。利用问卷调查资料和统计数据资料,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运用行为学和经济学理论,采用“推-拉”模型和logit模型分析了影响城郊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外部环境因素和个人因素。结果发现,城乡收入差异、城市就业机会、城市良好的文教医疗条件等是吸引农村劳动力进城的主要拉因;而城市较高的生活消费和就业风险、农村的住房、集体福利和农村生活环境的改善是主要阻碍因素;户籍制度的阻碍作用虽然逐渐弱化但仍起作用,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和农地制度对迁移产生越来越大的负面影响作用;在影响迁移的个人因素中,家庭工资性收入水平的提高能促进迁移,家庭集体分红收入则相反,年龄越大越不利于迁移,而有学龄子女类、核心家庭类、异地转移类农村劳动力最有可能实现迁移。 第三,城郊农村劳动力迁移意愿影响模型。在迁移意愿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城郊农村劳动力迁移意愿影响模型。 研究认为,大城市郊区农村人口的城市化必须以循序渐进、因地制宜为原则,强化城镇吸引力,弱化制度障碍,实施以郊区城镇-产业园区为聚核的集中城市化战略。
其他文献
知识学习需要实际运用与巩固,而课后作业则是巩固学习有效途径之一。但是,教师应正确认识到课外作业并非课堂作业量的追加,而是知识的深化与发展,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不断改善。所以,教师应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课后观察生活现象,满足自己的学习与发展需求;引导学生将分析比较、研究探讨等形式贯穿于课后作业中,促进观察与读书的有机结合。另外,还需要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才智潜能。笔者以初中英语教学为例,对课后作业的设计与优化
<正>以"国际戏剧研究中心"为代表的跨文化戏剧表演,是现代西方实验戏剧的重要组成部分。1968年,英国导演彼得·布鲁克受法国导演路易·巴罗特邀请,到巴黎创建了"国际戏剧研究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区域整体发展、城市联合已成为提高一个国家整体的综合竞争能力的主要方式。城市联合发展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而城市间的分工与协作又是城市联合不可忽视的
你知道吗?肯德基现在基本是个川菜馆了。  上个月的一天,我从国贸一个会场里出来,已经过了饭点儿,下午还约了个采访,我想都没想就推门进了一家肯德基。  虽然多年以来,我是一个麦当劳派,但在我的印象里,这两家西式快餐都能给我稳定、一致、不算好吃但很安全的味道。  然后我发现我错了,在奉行了多年的中餐化策略之后,肯德基的菜单早已不是我小时候记忆中的那个样子。与其说是中餐化,不如说是川菜化——如果你不想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