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使用网络获取所需信息。但面对海量的数字资源,很多用户却无法查寻到让自己满意的信息。其中除了受查寻能力、信息环境、信息组织等因素的制约外,心理因素也是影响用户查寻结果的重要因素。班杜拉在1996年就提出自我效能会影响信息用户的查寻行为,库尔索的信息查寻过程模型也指出信息查寻受认知情感的影响,但多年来对于相关问题的研究始终停留在理论探讨上,实证研究并不多见。本研究将通过对信息查寻行为理论、自我效能理论与认知风格中思维风格相关文献的梳理,提出假设并确定调查内容,利用实验室法与问卷调查法探究用户的查寻行为及心理。通过了解用户自我效能感、思维风格与信息查寻的特征,调查三者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用户的查寻行为是否与这些心理因素有关,并据此提出改善用户查寻效率的措施,帮助用户解决信息资源广泛性与可用性之间的矛盾。调查选取某大学50学生进行测试,利用屏幕录像专家软件和问卷同时对样本进行调查,受测者要完成实验中的查寻任务并填写思维风格与一般性自我效能量表。收集数据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一般自我效能感高于平均值(2.56分)的用户占总人数的62.8%,发现该信息用户群体一般自我效能感整体水平较好。思维风格倾向于立法型、执法型、审判型、等级型、外倾型和激进型。在信息查寻过程中更愿意选择利用常用的搜索引擎来进行查寻。变换检索词次数与内倾型、审判型思维风格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且相关程度较高。正确结果、正确率与审判型思维风格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数据库/搜索引擎使用数与保守型思维风格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打开网页数与局部型思维风格呈显著负相关。信息查寻行为的结果正确率与自我效能感呈显著相关关系。因此,系统开发人员可以从用户心理角度出发,提高系统的性能,增加系统的易用度。同时在信息素养教育中,培训人员可以增强对信息用户查寻技能的培养,注重用户思维风格的形成,并对其查寻心理进行适当的引导。用户自身也应当注重对自我效能感有意识的培养,多与其他用户交流,吸收其他查寻者的成功经验。以此来提高用户的信息查寻效率以及查寻结果的查准率与查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