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治理投资评价理论与方法探讨——以城市大气污染防治的费用—效果分析为例

来源 :同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yafeigoo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如何看待、评价及决策环境保护是一个困难而又有争议的问题。特别自丹麦学者比昂·隆伯格出版《可疑的环保主义者》一书以来,国际学术界对环境问题的评价形成了泾渭分明的两派。就我国的情况来看,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大气质量呈现出明显的煤烟型污染。因此在我国,环境保护的呼声也是一浪高过一浪,引发了“环保一票否决”等绝对化的口号。然而,可以用于环境保护的资源毕竟是有限的,在这样的约束条件下,有必要从资源配置效率的角度出发,从经济学的角度考察和评价环保项目,使得有限的环保资源发挥最大的效果。 目前我国流行的城市污染治理效果评价判据,主要还是从绝对数量的角度出发进行考查,难以体现资源配置效率的思想,在用这些指标进行评价分析时往往会得出错误的结论。根据资源配置优化的条件,只有当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才达到社会最优污染控制水平。用边际分析的方法对影响因素变化的不同情况求解,本文提出污染治理投资资源配置优化的评判指标应该将费用-效益分析或费用-效果分析的方法框架纳入,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原则、资源配置效率的原则以及边际分析的原则。 国内外大量的环境流行病学、环境卫生学的研究表明,大气污染对相关人群的健康有很大的影响。大量的统计数据表明,颗粒物(PM)和SO2的浓度与暴露人群的死亡率呈现正相关性。结合这个领域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选取五个城市作为费用-效果分析例证的对象,对这五个城市的大气污染治理项目的效果进行评价。通过这个具体的例子说明:如果我们在大气污染防治的目标是延长人们生命上取得共识,并从全国资源配置的效率出发,应该有这样的意识——在评价和选择环保项目上要选用体现以人为本和边际资源利用效率的指标,给雪中送炭的项目以更优先的地位。
其他文献
关于人类决策行为的研究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主要有标准化和描述性两种范式。标准化决策强调建立数学模型;描述性决策在有限理性思想的指导下,转而研究人的真实决策行为,但它将主
随着企业家精神这一概念被社会逐渐认可并取得重视,探究企业家精神的影响机制成为当前企业家精神研究的重要课题。目前研究者已经从很多角度探讨了企业家精神的影响机制。然
管理层收购(MBO)作为一种资本运作的工具,在上世纪90年代末被引入我国,为我国国有资本在竞争性领域内战略性退出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尝试。但是管理层收购在我国的实践中,由于我国的市场环境尚不完善,尤其是管理层收购中缺乏合理、科学的定价机制,因而在相当程度上导致了国有资产的流失,进而阻碍了管理层收购在我国的发展。 本文从市场化的定价机制作为突破口,重点研究我国管理层收购中收购定价的市场化问题。全文
近年来,随着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有许多集群网络出现了信贷危机、财务危机等一系列问题,它们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治理问题也日益成为理论界的关键问题。许多研究者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