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西太平洋区固氮生物群落结构及生物地理分布特征

来源 :天津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sos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印度洋-西太平洋区主要包括东印度洋、西太平洋及其交汇区域。印度洋-西太平洋区地理环境复杂,是海洋生物多样性领域的热点研究区域。海洋固氮生物作为固氮功能群,对生态系统氮循环和初级生产力发挥着重要作用。了解海洋固氮生物的多样性、群落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对评估固氮生物生态功能和生物地球化学效应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于2016年至2019年在东印度洋、西太平洋和南海区域开展科考航次调查,采用固氮功能基因nif H高通量测序和显微镜检结合的分析方法,对印度洋-太平洋区的3个典型区域进行了固氮生物群落组成、结构特点和生物地理分布特征研究。本论文从大尺度概括了固氮生物群落组成与生物地理特点,对比了不同大洋区域固氮生物群落结构和分布差异。功能基因nif H高通量测序研究结果表明,在印度洋-西太平洋区,变形菌门是固氮生物群落的绝对优势类群,其次是蓝藻门;α-变形菌的Sagitula castanea和蓝藻门Crocosphaera watsonii是优势物种,束毛藻在群落中所占比例很小。在显微镜检结果中浮游固氮蓝藻以铁氏束毛藻为主要物种。在不同区域,固氮生物群落结构呈现各自不同的特点。在东印度洋,α-变形菌、γ-变形菌和蓝藻门是主要类群。α-变形菌物种丰富程度最高,其相对丰度高值分布在赤道区域。γ-变形菌在赤道以北区域的相对丰度高于赤道以南区域,在赤道的75m水层达到最高值。蓝藻门相对丰度高值区位于近斯里兰卡海域的50m至100m,最高值出现在100m水层。显微镜检结果表明束毛藻细胞丰度呈现年际下降趋势。在500m至2000m的深层水体中,束毛藻(OTU343)在深海群落中占有一定的比例,这可能与颗粒碳沉降向深海输出有关系。ANOVA分析结果显示在固氮生物群落在不同站位和水深之间的均无显著性差异。西太平洋固氮生物群落中除了α-变形菌,蓝藻门和γ-变形菌占有相对较高的比例,并且蓝藻门在群落中的贡献显著高于东印度洋(p<0.05)。在近菲律宾海的区域25m水层,Crocosphaera watsonii在群落中的比例高达96.53%。本次高通量测序分析中束毛藻的平均相对丰度仅为0.16%,结合镜检结果可知,束毛藻多分布在75m至100m水层。总体来看,固氮生物优势类群在水层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而在不同站位之间,δ-变形菌、β-变形菌和蓝藻门分别表现为显著性差异(p<0.01)。与东印度洋相比,西太平洋的固氮生物群落具有较低的多样性。南海是东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交汇区域,该区域固氮生物群落中,优势类群α-变形菌随水深变化呈现显著性差异,其在南海中部区域相对丰度较高。γ-变形菌也是优势类群之一,主要分布在南海西部。蓝藻门中仅注释到Crocosphaera watsonii,相对丰度仅占群落的2.07%,并未注释到束毛藻。固氮生物相对丰度在不同站位之间无显著差异,在不同水深,α-变形菌相对丰度存在显著变化(p<0.05)。在大于500m深层水体,南海固氮生物群落结构与东印度洋群落结构有所不同,南海中β-变形菌和蓝藻门在群落中的比例呈现随水深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在水深大于1000m的深海,δ-变形菌和β-变形菌对群落的贡献高于其在东印度洋群落的贡献。在整个调查区域,变形菌在群落结构中占主体地位,预示着变形菌在印度洋-西太平洋区生态系统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具有不容忽视的潜能。蓝藻门在不同生境的显著变化趋势,暗示了蓝藻可能对全球变化下海洋环境变动具有更敏感地响应。印度洋-西太平洋区的群落生物地理特征表现为显著的距离衰减性,未表现出纬度多样性模式。印度洋-太平洋区的营养盐与固氮生物类群无显著性关系,温度和盐度对东印度洋和西太平洋固氮生物具有明显影响,由此推测印度洋-太平洋区的水文条件可能对固氮生物地理特征具有更为重要的调控作用。本研究为全球海洋固氮生物群落演替规律提供见解,为了解全球变化下海洋固氮生物的生态响应机制提供科学基础。
其他文献
欧亚草原游牧民族文化习俗丰富多彩,剺面习俗就是其中的一项。剺面习俗最初出现在丧葬过程中,但后来该习俗通过在欧亚大陆的传播,不再局限于草原游牧民族,开始进入中原农耕社会,从而形成一种“内亚性”特点的文化冲撞与交汇。通过描述内亚不同时代不同人群的剺面习俗,揭示文化的内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所处环境而变化的。
期刊
目的 探讨急诊血管内治疗(EVT)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炎症因子和神经激素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01—2022-01信阳市中心医院急诊收治的148例AIS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分为静脉溶栓组(66例)及EVT组(82例)。对比2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神经激素[血管紧张素Ⅱ(A
浙东地处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交会之处,其独特的地理区位和自然人文环境吸引了丝绸之路上活跃的胡人。唐代有不少西域胡僧、胡商曾进入浙东传法、兴贩;浙东官员中也有不少西域胡族,有的还著籍于此成为地方士族;还有不少胡族文人因为浙东自然山水和人文景观慕名而来漫游、隐居。浙东本土胡族文学家族和流寓胡族文人的文学创作给浙东文坛增添了特别的“胡声”。浙东唐诗之路上的胡风、胡音创造了唐代胡汉文学和文化交流融
生命化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以遵循生命的本质属性为原则,以帮助学生提升生命的质量为目的,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为自己的人生创造幸福。将生命化教育融于语文课堂教学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趋势。通过研究结果发现,小学语文课堂存在过于注重预设、以讲授法为主、教师具有绝对权威、教学评价苍白等问题。基于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采取设置弹性化教学方案、做教学中的远主体、提倡生命交往式的师生关系、优化教学
<正>陕西关中地区自西周至隋唐时期一直是各王朝都城所在,加之丰富的自然物产及深厚的人文环境,受到国人及外来民族的向往与青睐。关中艺术及文化也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及历史积淀,呈现出别样的艺术魅力。关中细狗撵兔因其规模浩大、参与广泛、紧张刺激具有独特的民俗特色。关于细狗的来源,学术界普遍认为其来源与中亚波斯犬有关。细狗在中亚丧葬文化中具有极高的地位,汉代,波斯、粟特等地进献波斯犬,逐渐为中原社会所知,并
期刊
校本课程开发是国家课程改革的重要领域,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教师专业素质提高,使学校的办学特色得以显现。受地域差异因素、教育需求等方面的影响,目前县域普通高中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面临着课程开发主体资源短缺、课程资源所体现的办学特色不显著、课程资源开发方式方法单一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优培”一线教师,广纳社会各界人才形成主体团队;面向学生,“因地制宜”兼纳地域性和系统性资源;依据课程需求,巧用网
T ii D 94号粟特语地名文书记载了从拜占廷到薄骨律(灵州)等一系列地名。该文书所提到的地名除英国学者亨宁(W.B.Henning)进行过释读外,还有学者对其进行了补正。文章对前辈学者的成果进行了比对订正,并在此基础上指出该地名反映了9—10世纪粟特人在丝绸之路沿线从事国际贩运贸易的活动轨迹,同时对薄骨律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进行了考察,认为在唐后期到五代宋初时期,灵州成为中原西通西域的西北门
现如今,根据时代发展需求,探索出符合中职教育文化课教学中渗透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新方向和新路径,是中职院校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工匠精神是一种品质、一种修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炼成的。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不仅需要专业教师参与,还需要多元主体的参与,对学生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协同培育。文章分析了在文化课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意见和建议,以期提升学生整体素质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