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存璞篇》《原礼论》两份抄本是现藏于梵蒂冈藏明清天主教中文文献中的作品,内容主要涉及明清中国礼仪之争的祭祖、祭孔问题。本文尝试在点校原始文献的基础上,对《存璞篇》《原礼论》文本的具体内容进行解读,进而展示明末清初天主教与中国传统儒学之间的交锋与矛盾。对于两份抄本,笔者将借助参考书进行系统的辨析、点校、注释和分析。同时,在点校并整理两个抄本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礼仪之争过程中所涌现的其他著作,梳理《存璞篇》《原礼论》所包含的护教思想,试图反映中国儒家教徒在中西文化碰撞时所持的尴尬心态与矛盾处境,并为礼仪之争文献的发掘和思想的梳理抛砖引玉。原始文献是做学术研究的基础,只有不断发掘新的文献,学术研究才能在前人的研究上继续取得进步。本论文所收录的《存璞篇》与《原礼论》全文,是这两个抄本在国内外学界的首次面世,具有一定的开创意义。论文具体研究内容如下:序言部分介绍本文的研究意义以及文献综述。第二章在考据两文的文本背景与作者基础上,对两文作者作为儒家天主教徒尴尬的身份认同与创作心理进行剖析,全面分析两份文献的文本内容。第三章:通过文本内容,具体分析传教士与儒家天主教徒的合儒与合耶之策以及祭祖祭孔之争。第四章是结语,通过细致的文本研究,笔者认为两篇文章都是中国礼仪之争中的护教文献,着重讨论祭祖和祭孔问题。作者作为儒家教徒,立场是为天主教在中国的生存辩护,维护利玛窦传教路线,希望能在天主教与中国传统祭礼之间寻求平衡点。通过文中的用词推断,两篇文章有可能专为在中国礼仪之争中持反对立场的人所作。最后附录部分是对两份文献的点校以及《存璞篇》《原礼论》抄本原影(部分)。《存璞篇》《原礼论》两份文献结构完整、立论得当。作者从中国天主教徒的立场出发,对中国儒家礼仪进行解读时存在一定偏颇。在点校文本基础上,笔者进一步从阐释学视角对文本进行分析和解读,从而认识当时奉教的儒家天主教徒如何因自己需要来过滤、引用、投射到文章中的儒家思想。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宗教立场、儒学修养都强烈影响着对祭礼的诠释。站在天主教徒立场上,两文作者对佛道的排斥亦是本论文考察的内容。笔者认为,阐释学能够为护教徒文本的研究提供一个更加宽广的研究空间。对于儒家天主教徒而言,在中国文化大背景下传播福音,既要投身于来自域外的天主教文本,又要扎根于本民族的经典文本,以寻求二者的融合,在天主教教义权威之下,重新阐释儒家传统。同时,本文也试图采用文献考据法,剖析作者在《存璞篇》《原礼论》文本中所表现出的激烈争辩以及儒家天主教徒的两难身份,并试图还原出当时历史条件下中国儒家天主教徒在中西文化碰撞时所共有的尴尬处境,揭示出这一群体在礼仪之争中所持的立场、对儒家礼仪的看法及佛耶矛盾。本文的研究将为今后有关中国礼仪之争的整体研究补充新的一手文献和资料,从而更客观地揭示礼仪之争中来自中国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