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桐子(Jatropha curcas L.)属大戟科(Euphobiaceae)麻疯树属(Jatropha)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广泛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小桐子作为一个重要的能源树种,由于其耐旱、耐贫瘠且含油率高等特点而被广泛地推广。传统上小桐子一般多采用播种繁殖和扦插繁殖,容易受环境季节的影响,使苗木的供应受到限制。通过组织培养技术不仅可进行快速繁殖,而且能使优良品种种性得以保存延续。但是其组织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黄化问题会影响组培苗的质量,严重时甚至会导致组培苗死亡。本文在开展小桐子组织培养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组培苗黄化问题的探讨,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为小桐子工厂化育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小桐子组织培养的试验:
1)无菌体系的建立:对外植体种子进行消毒时,种子容易消毒,无菌率高达100%。基本培养基的选择:MS培养基优于B5
2)叶片愈伤的诱导以MS+6-BA1.0+NAA0.1效果最好,诱导率达100%。根段愈伤的诱导率为0。叶片愈伤的不定芽分化以MS+6-BA1.5+TDZ0.1+NAA0.05效果最好。
3)继代增殖培养基为MS+6-BA1.5+NAA0.05,蔗糖浓度为35g/L增殖效果较好,达到2.6倍;10天为转接最佳时间,芽丛增殖旺盛,长势良好。
4)茎段腋芽的诱导以及增殖:Ms+6-BA1.0+NAA0.1腋芽的诱导率为87%,MS+6-BA1.0+NAA0.01腋芽的增殖达到4.2倍。
5)生根炼苗及移栽:小桐子生根容易,NAA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能达到较好的生根效果,但是每瓶的根数相对较少。在此基础上添加活性炭,生根效果更好。小桐子较适宜的炼苗天数为10天。最有利于小桐子无菌苗移栽存活的基质类型为珍珠岩+腐殖土1:1的混合物。成活率达到81%。
小桐子组培苗黄化问题的研究:
1)小桐子在10d转接最好,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黄化现象。封口膜透气性太差会导致瓶内乙烯积累过多,造成早熟而出现黄化现象,建议使用透气性的封口膜。
2)通过正交试验得出:在NH4NO3、蔗糖、KH2PO4、FeSO47H2O、CaCL22H2O,5种因素中,影响组培苗黄化主要顺序是NH4NO3>蔗糖>KH2PO4>FeSO47H2O>CaCL22H2O。
3)通过单因子试验发现,NH4NO3的用量提高到3.30g/L时小桐子组培苗黄化率为10%,组培苗生长良好。KNO3的用量在2.85 g/L时小桐子组培苗黄化率为10%,组培苗生长良好。KH2PO4的用量在0.215 g/L时小桐子组培苗黄化率为0。蔗糖的用量达到40g/L时小桐子组培苗黄化率为0,组培苗的长势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