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的大学校园历来是被广泛瞩目的高知社区,具有异常复杂的社会生态环境和更为多样化的社会需求,维持高校社区的生态多样性和主体安全是一项社会效益凸显、但难度很高的工作。近几年,涉及高校校园的行政诉讼有着逐年增加的趋向,这表明新一代的大学生法律意识、维权意识和参与意识都已明显增强。传统的“学校指挥、教师实施、学生被管”大学生管理模式和已有的高校社区生态体系面临严峻挑战。在高校学生管理体系中,社会工作者是起着桥梁纽带作用的中间环节。辅导员可以在高校的多个教育领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是大学生的生活导师、经世导师、励志导师、社会导师和拓展导师,在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举足轻重、不可或缺。毋庸置疑,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是以学生社区社会工作者的从业素质为基础的。辅导员需要具备马列主义理论方面的知识,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知识、政治学、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社会工作、哲学、法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针对蒙古族学生群体还需要具备蒙古学知识。在本研究中,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掌握了民族地区高校学生群体的主体需求和主要问题。尝试从社会工作视角在理论分析和经验总结两个维度上论述了民族地区高校学生管理中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提升辅导员从业素质,强化社会责任感,建立“以人为本,服务学生”的法德相宜式新型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可行机制。专家认为,辅导员的从业技能体系是有鲜明特点的,如要有丰富的肢体语言,共情能力和重建学生信念系统的能力等等。作为立志从事辅导员工作的社会工作专业人士,除了要加强知识素养外,还需要掌握沟通交流、网络信息化技术应用、强身健体、疾病预防、公共安全等方面的技能。才能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承担起繁重的辅导员工作。总之,民族地区高校学生管理具有共性也有独具性,搞好社会转型时期民族地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使少数民族学生心身健康发展,需要制度层面、政策层面以及具体实践操作层面上充分考虑,建立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管理与服务,指导与倾听,交流与感受相结合的辅导员队伍,在具体管理工作中有必要接纳社会工作价值和理念,使民族地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真正成为“以学生为本”,以学生成长保驾护航为使命的专门工作。首先是北京科技大学的田永诉案,紧接着有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于艳茹不服学校判其论文涉嫌严重抄袭的起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