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活性炭作为一种优异的吸附材料,被广泛应用于空气净化、污水处理、染料脱色以及气体分离等众多领域。随着活性炭的研制及对其吸附性能的深入研究,人们期望能够在进一步提高性能、降低成本和扩大应用领域等方面有所突破。因此,本论文围绕快速活化制备富氧活性炭的研究思路,重点研究了活化过程的升温速率对活性炭孔隙结构和表面化学性质的演变规律,以及活性炭吸附性能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解析了活性炭的吸附行为以及建立了活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51702094);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活性炭作为一种优异的吸附材料,被广泛应用于空气净化、污水处理、染料脱色以及气体分离等众多领域。随着活性炭的研制及对其吸附性能的深入研究,人们期望能够在进一步提高性能、降低成本和扩大应用领域等方面有所突破。因此,本论文围绕快速活化制备富氧活性炭的研究思路,重点研究了活化过程的升温速率对活性炭孔隙结构和表面化学性质的演变规律,以及活性炭吸附性能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解析了活性炭的吸附行为以及建立了活性炭的构效关系。此外,针对活性炭的纳米化,探究了选择性强酸氧化剥离法制备微晶质纳米碳的工艺路线。研究表明快速活化有利于活性炭表面氧含量的增加,但不利于微孔结构的发育。同时活性炭含氧基团的增加有利于促进亚甲基蓝吸附性能的增加,但不利于苯酚与VB12的吸附。HNO3/H2SO4的强酸可以选择性氧化活性炭中的无定形炭组分,得到具有荧光效应的微晶质纳米碳。具体研究结果与结论如下:(1)升温速率5℃/min所制备的AC5具有最高的比表面积(3030 m2/g),而升温速率20℃/min所制备的AC20显示最高的氧含量(27.57%)。同时随着升温速率的增加,活性炭的比表面积随之下降,而氧含量随之上升。(2)AC15对亚甲基蓝具有最高的吸附量(884 mg/g),而AC5对苯酚和VB12具有最高的吸附量,分别达到416 mg/g和169 mg/g。说明活性炭的表面含氧基团有利于促进其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性能;而活性炭对苯酚与VB12的吸附性能主要取决于活性炭的孔隙结构。(3)Langmuir和DR方程对苯酚、亚甲基蓝和VB12的吸附等温线具有较好的拟合性,且由DR方程计算出的3种吸附质的自由吸附能E均大于8 k J/mol,说明活性炭对它们的吸附过程化学吸附也起着重要作用。(4)3种吸附质的吸附动力学与二阶动力学比较拟合,且吸附热力学显示活性炭对三种吸附质的吸附是一个自发的吸热过程。根据吉布斯自由能ΔG的大小判断活性炭对苯酚和VB12吸附是物理吸附化学吸附并存的过程,而对亚甲基蓝吸附主要以化学吸附为主的过程。(5)采用HNO3/H2SO4摩尔比1:1的强酸在80℃下进行选择性氧化剥离活性炭90 min,成功制备出了高产率的微晶质纳米碳,且具有良好的荧光效应。
其他文献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高新技术行业对散热材料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导热材料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散热需求。沥青基炭纤维及其炭/炭(C/C)复合材料因具有轻质、高导热、高模量、低热胀等优点成为当前热管理领域的研究热点。炭材料的微观结构对其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而沥青基炭纤维及其C/C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原材料的性质。因此,本文研究了萘系中间相沥青分子结构对炭纤维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植物内生菌是一类毒性小、对环境污染小、可以稳定定殖的微生物,它生活在健康植物的细胞内或细胞间隙,但是对植物并不会产生明显的伤害。内生菌具有多样性,包括种类的多样性和分布的多样性。其中种类的多样性又可以分为内生细菌、内生真菌与内生放线菌。植物内生菌是一类重要的微生物资源,也是植物微生物系统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定殖在植物内部的内生菌可以通过分泌ACC脱氨酶、吲哚乙酸、铁载体等许多生物活性类物质促进植物
胶体或高分子链通过特定的作用力形成网络结构,在网络空隙中充溢着分散剂,进而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分散体系,这种体系被称为凝胶。水凝胶则是以水为分散剂,它是一种湿的软物质材料,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能,如溶胀/消溶胀性能、刺激响应性、可恢复性和导电性等,因而在生物医药、传感器和伤口敷料等领域具有巨大潜在应用。但水凝胶的低力学性能限制了其应用。为了克服该缺陷,本文利用天然高分子壳聚糖(CS)成功制备了不同功能化的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竞争市场的日益复杂,企业之间的竞争不仅局限于产品质量和研发技术,还包含了管理模式和资源利用的竞争。面对这种挑战,企业开始引入精益理论进行企业管理。但是在利用精益理论进行企业的改革过程中,发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阻碍了改革的实施,问题的来源不仅仅是企业内部,还有部分来源于供应商。企业选择和评价供应商的指标和方法存在较多的问题,阻碍了资源的整合优化以及生产的顺利开展,也造成了采购
类普鲁士蓝(PBA)材料因具有高孔隙率、大的比表面积以及可调控的结构已经在包括药物输送、能量储存和催化等领域显示出应用价值。研究表明类普鲁士蓝的形貌和尺寸是微调材料性质的重要因素。目前类普鲁士蓝的合成往往通过将表面活性剂或模板单元化以限制类普鲁士蓝的结晶,所获得的类普鲁士蓝通常限于相对简单的结构(例如球体或多面体)。迄今为止,类普鲁士蓝的形貌和尺寸控制仍然是一项重大挑战。本论文首次报告了 一种通过
目的探讨新冠疫情后期提升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健康服务能力的基本方略和突破路径。方法针对疫情期间农村面临的社会卫生问题,分析新冠疫情后期农村健康服务需求,厘清疫情背景下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方向,提出政策建议。结果新冠疫情后期农村基层医疗机构亟需突发公共卫生问题的医学科普能力、发现新问题并加以判断和处置的公卫技能、应急状态下保证日常医疗运行的战时服务能力。结论必须强化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应对突发公卫
在过去几十年中,太阳能光电化学(PEC)水分解是能源领域的热点之一。其中基于金属氧化物的光电催化材料因其良好的化学稳定性、较高的性价比等因素备受瞩目。许多二元氧化物,例如Zn O,WO3,Ti O2等,已经发展成为良好的光电极材料或作为其中关键的部分。但是,它们的能带结构可能无法满足高性能太阳能PEC系统对材料光吸收的先决条件。许多研究人员已经在努力寻找新的适用可见光响应的半导体。混合金属氧化物复
近年来纳米材料在肿瘤治疗领域的发展十分快速,为肿瘤治疗提供了许多崭新的视野。在众多纳米材料中,金纳米颗粒(AuNPs)作为一种应用前景十分广泛的肿瘤诊断与治疗(诊疗)材料,普遍应用于肿瘤的光热治疗(PTT)、放射治疗以及光声成像(PAI)等研究中。研究者发现,小尺寸的AuNPs往往具有较长的血循环周期和较强的组织穿透力,更适合于肿瘤的诊疗。然而由于尺寸小的缘故,AuNPs进入实体肿瘤后,容易回流到
稀土元素对铸造Al-Si-Mg合金中共晶Si的变质行为和晶粒细化机理等研究已经比较充分,但有关复合添加Er-Sc稀土元素对Al-Si-Mg合金的影响以及稀土元素改性铸造Al-Si-Mg合金的时效特性研究的报道较少。本文选取Al-7Si-0.3Mg(A356)合金为研究对象,采用偏光显微镜、硬度、拉伸、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等测试表征手段,研究了单一添加
木质素作为自然界第二丰富的生物质原料,由于其价格低廉、来源广泛、碳含量高等优点被认为是制备碳材料的良好碳质前驱体。以木质素作为原料,制备的木质素基碳纤维往往呈现比较明显的孔洞缺陷而造成其力学性能的下降。这说明利用木质素的氧结构单元可以构建出具有一定孔隙结构和表面官能团的功能性木质素基碳纤维。因此,本论文以木质素和聚丙烯腈为原料,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纳米纤维,经过预氧化、碳化得到了木质素基纳米碳纤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