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重PCR-质谱的冠状病毒高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g422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冠状病毒(CoVs)属于冠状病毒科,是自然界广泛存在能够感染人和动物的一大类病毒家族。基于系统发育树分析,国际病毒分类学会(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taxonomy of viruses,ICTV)将 CoVs 分为 alpha-CoV(α 属),beta-CoV(β 属),gamma-CoV(γ属)和delta-CoV(δ属)。目前已知的六种人冠状病毒(HCoV):HCoV-229E、HCoV-OC43、SARS-CoV、HCoV-NL63、HCoV-HKUl 和 MERS-CoV 均属于α属和β属。人冠状病毒通常引起轻微的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而2003中国暴发的SARS-CoV引起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和2012年中东地区流行的MERS-CoV引起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分别造成高达10%和40%的死亡率。SARS和MERS的暴发,表明高致病性的人冠状病毒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因此建立快速、灵敏的检测方法对于及时实施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阻止疾病的进一步传.播至关重要。一方面,大量来自全球各地的朝圣者和游客前往中东地区,增加了 MERS-CoV传播的风险,急需建立一种高通量的冠状病毒检测手段,实时监测冠状病毒在人群中的分布,尤其是MERS-CoV;另一方面,一系列研究表明冠状病毒能通过重组变异产生新的病毒,通过跨物种传播给人类。因此,理想的检测方法不仅能够准确鉴定已知的人冠状病毒,同样也能够为发现新型人冠状病毒提供线索。本课题的研究旨在建立一种基于多重PCR与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联用的冠状病毒高通量检测方法(mCoV-MS),不仅能准确监测已知的6种人冠状病毒,还能为发现新型人冠状病毒提供线索。该检测方法包两个部分:Panel A和Panel B。Panel A对已知的6种人冠状病毒进行多靶向的17重检测,PanelB完成几乎覆盖自然界已知α属和β属冠状病毒的17重筛查。结果表明,所有检测用引物和探针特异性良好,与其他常见呼吸道病毒无交叉反应。为了验证该方法的检测能力,实验中筛查了包含384份啮齿类动物或蝙蝠的咽拭子和肛拭子样本,以及131份呼吸道感染患者的鼻腔拭子和咽喉拭子样本。结果显示本方法与宏基因组学分析及PCR-测序的结果有很好的一致性。该方法操作简便易行,灵敏度高,可以检测α属和β属的冠状病毒,为动态监测冠状病毒的感染和流行情况提供强有力的手段。因此,该方法能够与下一代测序技术结合用于大规模样本的筛查研究,为预警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新发传染病做好应对准备,同时也为新发传染病监测提供新模式。
其他文献
"一带一路"建设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由理念推向现实,呼吁新的全球治理体系,将催生新的世界经济法治和世界经济法。笔者论证世界经济法产生的必要性、可能性并阐述其基本内容,提
在大气污染日益严重和室内污染源日益增多的今天,室内空气品质问题日益受到政府和公众的强烈关注。室内环境空气污染严重影响人体健康,控制室内环境空气污染已经成为暖通空调
经过研究者们几十年的不懈努力,海藻酸钠微囊化免疫隔离技术已日臻完善。大量研究已经证实了微囊的免疫隔离作用,用它包被组织细胞进行移植可以减少或消除移植中的免疫排斥反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高速公路蓬勃发展,促进了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家审计机关通过对高速公路竣工决算审计,能有效提高建设资金使用效益。然而受诸多因素的制约,我国
在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正在加快,随着老年人口规模的日益膨胀,人口老龄化已成为我国人口结构变化所不可逆转的趋势。在此背景下,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模式,对提高老年人
目的探讨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对女性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3年5月大连市妇幼保健院诊治的120例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年龄33~77岁。
本文研究了高碱度烧结矿配加硅石综合炉料的高温冶金性能。应用矿相分析的方法,分析了高温还原过程中SiO2的矿化过程。
目的探讨三维磁共振血管造影(3D-MRA)分段采集技术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在脑血管病变诊断中的特点。方法选择5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其中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12~79岁,
本文以新程度副词“暴、超、巨、狂、奇”为例,从句法、语义、语用和社会语言学角度对它们进行了多维研究。全文共分四章:绪论主要对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时用到
运用组织学方法对不同年龄牦牛肺脏支气管动脉的组织结构进行了观察与分析,以探索牦牛支气管动脉对高原低氧环境的适应性结构。牦牛支气管动脉几乎都从胸主动脉腹侧发出,入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