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淮东部平原是江苏省长江以北,废黄河以南、京杭大运河以西,南黄海以东的里下河平原地区。该地区在三河(长江、黄河、淮河)一海(黄海)综合作用下,全新世中后期逐渐成陆,并伴随着新石器文化在该地区出现、蓬勃发展至衰亡。第四纪研究者就海岸线变化、全新世气候演变与遗址的平面分布,做了环境考古研究。但关于古代先民如何利用和依赖古地理环境,开展有地域特色经济与文化活动的研究较少。本文选择江苏建湖冈西剖面(GX2剖面)和著名的淮安青莲岗遗址地层进行古环境指标分析,并建立区域地层序列,结合AMS14C测年结果,获取本区海面变化及地貌演化的基本认识,分析论证百年尺度“三河一海”综合作用下研究区的成陆过程。并选取典型遗址重要的遗存,展开江淮东部平原新石器时代人地关系研究,着重论证地表不同的地貌单元(潟湖、盐沼、浅湖、沼泽、陆地)对新石器文化主要的经济活动促进与阻滞作用,并结合新石器遗址时空分布格局,分析江淮平原东部新石器文化的来源和去向,与古地理环境的关系。8500 cal.a BP以来江苏建湖地区气候经历了偏温——偏暖湿——偏凉干的变化过程。相应的植被演化也经历了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含有落叶阔叶树的常绿阔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地貌环境演变过程大致可认为在8500-7500 cal.a BP,海面不断上升,GX2剖面在平均潮位线之下,为浅海环境;7500-6800 cal.a BP,海面上升速率下降,淮河发育,陆源物质增多,海水对本区影响减弱,GX2剖面所在地为潮间带上部;6800-5800 cal.a BP,海岸线在建湖地区停滞不前,剖面所在地成为潮上带,潟湖发育。5800-4200 cal.a BP,海水已经退出冈西地区,潟湖逐渐转为淡水湖泊;4200-3800 cal.a BP,受泥沙淤积影响,湖面降低,水域面积减小,成为浅湖——沼泽环境;3800-400 cal.a BP,GX2剖面所在地发育为淡水沼泽环境。中全新世,全球海平面趋于稳定,岸线东退,淮河三角洲发育,苏北平原沙冈形成,隔绝了海水影响。区内多发育为浅水——湖沼环境,为古代先民提供了适宜的居住条件和渔猎资源。可以认为江淮东部地区,临近黄海,受海洋影响,因而对全新世温度波动或气候事件敏感度不强。6000-4000 cal.a BP左右,江淮东部地区岸线东移以及湖沼河网环境发育使得南北文化的迁徙成为了可能,提供了有利的地理条件。太湖地区文化北上和海岱地区文化南下传播的通道不同。太湖地区文化主要在南京、镇江一线较窄河道,渡过古长江,随后携带宁镇地区文化因素沿海岸线到达青墩地区,形成聚集。然后再沿着沙冈岸线北上,在阜宁地区形成又一聚落,遗址的北界为古淮河流域。古淮河以北为海岱文化分布范围,青莲岗遗址可能为其南下的一个据点,文化传播通道可能沿着大运河向南迁徙至高邮周邶墩遗址地区,并向东到达兴化、泰州等地区之后顺着良渚北上相反的方向到达宁镇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