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其基本病理学特征为β-淀粉样蛋白沉积于神经细胞外形成老年斑(senile plaques,SP)和细胞内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导致神经元纤维缠结(neurofibrilarytangles,NFTs)。造成大脑神经元数量下降,脑组织个部分出现萎缩及功能异常的表现。主要临床特征为患者记忆力,认知功能,判断力,抽象思维能力,情感,性格及空间关系功能的丧失。本实验通过认知刺激即条件反射训练为干预措施,观察分析接受条件反射训练和未接受条件反射训练AD模型小鼠主动回避能力的改变情况。同时进行神经生物学实验,探究认知刺激对海马齿状回区和CA1区神经元和神经元树突棘生长的影响,以及该干预方式对海马区Schaffer侧支-CA1区长时程增强(LTP)的影响。通过条件反射训练了解该方法对一种AD模型的行为学变化及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为AD的认知干预与联合干预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方法模型建立采用D-半乳糖腹腔注射与三氯化铝灌胃联合使用,共计6周,并且进行行为学和神经生物学评价;行为学实验采用noldus鼠类家居活动箱(行为分析测试系统)进行行为学有关分析,将实验区域分成安全区域和刺激区域,了解各组实验动物的主动回避能力;进行神经生物学实验,利用高尔基染色法,(采用HITO高尔基染色试剂盒)进行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海马DG区神经元树突棘生长情况;电生理实验进行海马脑片LTP诱发实验,在AXON电生理系统下进行分析海马区Schaffer侧支-CA1区长时程增强(LTP)兴奋性突出后电位(EPSP)斜率变化。实现该试验研究从宏观行为学表现深入到神经元形态改变和电生理的改变。检验方法:SPSS16.0统计学软件,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实验动物模型构建成功,并且从行为学和神经生物学角度得到了相关的验证,模型组与正常组的搜寻水下潜伏期差异显著,并且模型组与正常组的海马神经元树突棘数量差异显著;经条件反射训练与未经历训练的AD模型小鼠主动回避能力差异显著,两组实验动物在实验区域的偏好有显著差异;通过高尔基染色法条件反射训练与未训练的AD模型小鼠海马齿状回区树突棘生长差异显著,经训练的实验动物神经元树突棘数量明显增加;经条件反射训练与未训练的AD模型海马DG-CA1区LTP差异显著,经训练的模型动物新分型突触后电位有明显提高;一种记忆形式干预另外一种记忆形式的研究从行为和神经元形态学的角度得到了验证。并且也影响了神经元传导LTP长时程增强的改变。结论在本研究中,通过条件反射训练改善了AD模型小鼠的主动回避能力,并且对神经元树突棘的发生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一种记忆形式干预另外一种记忆形式的研究从行为和神经元形态学的角度得到了验证。并且也影响了神经元传导LTP长时程增强的改变。这种认知干预为AD疾病预防和干预及联合干预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