絮凝酵母SPSC01絮凝基因的分离及功能研究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7次 | 上传用户:s5df45sd6546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酵母絮凝沉降是一种高效简便的固液分离方法,在工业生产中能够节约离心机的设备投资和运行能耗。此外,酵母细胞从微米尺度游离细胞絮凝形成适宜尺度的颗粒细胞后,能够在发酵罐中实现自固定化,不仅可以提高发酵系统的细胞密度和设备生产强度,而且细胞絮凝这一明显形态改变导致细胞之间的接触,有助于强化群体效应,改善其环境胁迫耐受性,使其适宜于高浓度发酵体系,利用高浓度底物,提高发酵终点产物浓度,减少发酵废水排放。本课题组采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选育的絮凝酵母SPSC01具有絮凝能力好、絮凝性状稳定及乙醇发酵性能优良等特点,已在燃料乙醇生产中得到应用,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以此为实验材料,研究SPSC01的絮凝遗传背景,分离絮凝基因,建立改造发酵性能优良的酵母菌株,使其具有絮凝特征的技术平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首先基于可诱导的单拷贝Fosmid载体构建絮凝酵母SPSC01基因组文库,文库共包括4663个单克隆,插入片段的平均长度为38kb左右,文库的覆盖率约为SPSC01基因组大小的14.6倍。进而,,用两对引物进行分组PCR筛选SPSC01基因组文库,从160个分组样品中检测出19个阳性样品,通过进一步PCR筛选,获得5个包括SPSC01FLO1基因全长的阳性单克隆。序列分析结果显示,SPSC01FLO1基因全长为8049bp,编码2682个氨基酸,SPSC01Flolp的N端和C端与实验室酵母菌株S288C Flolp对应区域的同源性分别为93%和92%,但中间区域包含更多的重复序列,重复单元的数量为43个,比S288C Flolp多25个。在同源重组的基础上,利用PCR介导的基因敲除方法,在选择性标记KanMX4抗性基因两侧加上大约45bp絮凝酵母SPSC01FLO1基因的同源臂,然后电击转化絮凝酵母SPSC01,破坏絮凝酵母SPSC01的FLO1基因,G418(?)筛选获得的阳性转化子失去了絮凝特性,证明FLO1基因的表达使SPSC01表现出絮凝性状。HO基因负责酵母菌交配型的转变,其破坏不会影响酵母细胞的正常生长。构建整合表达载体pHO1-1,絮凝酵母SPSC01的FLO1基因在PGK1启动子和CYC1终止子的作用下,整合到游离酵母6525的HO位点,使其获得了稳定的絮凝性状,而空载体pHO的整合使游离酵母6525只表现出G418抗性,并没有发生絮凝。从絮凝酵母SPSC01中进一步分离子絮凝基因FLO9、FLO10和FLO11,并在游离酵母6525中进行了整合表达,序列分析和功能验证的结果显示,SPSC01FLO9基因全长为2904bp,N端区域831bp,C端区域1395bp,中间重复序列675bp,包括5个重复单元,比S288C的FLO9基因少了8个重复单元,其阳性转化子6525FLO9没有表现出絮凝性状;SPSC01FLO10基因全长为4221bp,N端区域906bp,C端区域1686bp,中间重复序列1629bp,包括18个重复单元A和5个重复单元B,比S288C菌株的FLO10基因分别多了8个和1个重复单元,其阳性转化子6525FLO10的絮凝状态为比较细小的颗粒;SPSCO1FLO11基因全长为3315bp,N端区域789bp,C端区域1392bp,中间重复序列1134bp,包括18个重复单元A和9个重复单元B,比酵母菌株S288C的FLO11基因各少了7个,其阳性转化子6525FLO11没有表现出丝状生长和絮凝性状。通过连续两周不添加G418的传代培养实验,考察了基因敲除和整合表达获得的酵母阳性转化子的遗传稳定性。随机挑选传代培养后的转化子,进行G418抗性和PCR检测,实验结果显示,所有传代培养后的阳性转化子,仍然具有良好的G418抗性,并且絮凝性状和絮凝基因能够保持良好的遗传稳定性。转化子6525FLO1的絮凝值大约为95%,受甘露糖抑制,属于Flol型,当温度在20-50℃范围内,pH在3.0-7.0,Ca2+浓度大于10mM时絮凝较好。转化子6525FLO10的絮凝值大约为85%,受甘露糖和葡萄糖抑制,属于NewFlo型,其最适絮凝条件为,温度低于50℃,pH在4.0-6.0之间,Ca2+浓度大于10mM。葡萄糖浓度为250g/L的高浓度发酵实验显示,经过48h的发酵,野生型酵母菌株及其转化子都到达了发酵终点,残糖浓度均在1g/L以下,发酵液中的乙醇浓度为110g/L左右。当酵母细胞形成较大的絮凝颗粒时,由于传质阻力影响,葡萄糖消耗和乙醇生成速率略有下降,但并不影响菌体生长,野生型及其转化子的生物量没有明显的差别。综上所述,本文基本阐明了融合株SPSC01的絮凝分子机制,分离得到了4种絮凝基因,进行了序列分析,并通过基因敲除以及在游离酵母菌株中的整合表达,验证了絮凝基因的功能,为构建发酵性能优良,适宜乙醇及其他发酵产品生产的絮凝酵母工业菌株奠定了基础。
其他文献
"两山论"在实现乡村振兴,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村三产融合等方面具有深远意义。基于山东省栖霞市乡村振兴与农村三产融合的可行性,从自然资源禀赋、市场资源要素、社会公众主体与政府作用保障机制等方面,深入探讨"两山论"在加快农业供给侧改革、振兴乡村经济、促进共同富裕方面的作用,提出了"创新农业发展新格局、振兴栖霞市绿色发展产业、促进生态振兴与文化振兴流动、建立乡村振兴供给体系"等路径。
在历史教材中,核心概念是对主干史实本质的抽象,关键问题则由核心概念联结而成。因此,把握核心概念与关键问题不仅成为解读历史教材的主要抓手,还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依托。相应地,围绕核心概念和关键问题进行知识建构和教学设计,成为新时代历史教学和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一环。
文章以广州市中心城区的公园绿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重力型两步移动搜索法对社区尺度与城市尺度下的老年群体人均公园绿地资源量进行计算,并借鉴区位熵方法对公园绿地的供需情况进行分析,进而评价老年群体公园绿地的空间公平性。结果表明:1)中心圈层—内缘圈层—外缘圈层的老年群体人均绿地资源量呈现低—高—低的空间分布特征。2)中心圈层属于老年群体绿地空间公平性最低的区域,绿地处于高需低供水平;内缘圈层和外缘圈层的老
蛋白质的体外折叠虽然已被广泛研究。但这些实验大多是在稀溶液中使用相对较低浓度蛋白质完成的,这种环境与真实活细胞内环境相差很大。在真实的细胞内环境中存在很多可溶和不可溶的拥挤分子,包括蛋白质、核酸、核糖体和碳水化合物等。这种拥挤的细胞内环境被称为“拥挤体系”,它们对蛋白质的折叠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肌酸激酶非常适用于研究蛋白质的折叠.然而,关于人脑型肌酸激酶在拥挤体系中的折叠研究尚属空白。本论文首先定量
对历史关键问题的探究式教学既是17年新课标的要求,也是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批判性思维训练和培养的重要途径,更是高考命题解题能力的要求。本文从高中历史课堂关键问题的探究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质量,真正做好学与教的统一。
对全局最优的刻画一直是数学规划领域最核心的研究内容之一。已有研究结果多以最优性条件的形式给出,依据所使用的运算工具,大致可划分为微分型与积分型两类。微分型最优性条件以导数/广义导数运算为基础,且多为局部最优条件,目前已有的绝大多数研究均属此类。积分型最优性条件则以积分运算为基础构建,考虑到积分运算的‘凸化’效果,该类型最优性条件能够较好的刻画问题的全局最优解与最优值,但已有研究相对较少。本文研究一
本文讨论椭圆型方程和积分方程中的超定问题,椭圆型方程超定问题是研究方程在同一边界上既满足O-Dirichlet边值条件又满足常值Neumann边值条件的问题,显然椭圆型方程超定问题的解在一般的区域上是不存在的,除非区域具有合适的几何特征;积分方程超定问题是研究解在满足积分方程的同时还满足一个常值边值条件,类似地,积分方程超定问题的解一般情况下是不存在的,除非假定区域具有一定的几何特征.本文研究当超
众所周知判断一个一般图是否具有Hamilton性是NP-完全问题,虽然无爪图是对一般图进行了条件限制的图,但是判断其Hamilton性仍是NP-完全问题.所以众多学者对一些特殊的无爪图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了很多关于特殊无爪图的Hamilton性的结果.本文建立在研究Matthews和(?)Sumner提出的著名猜想:“任意一个4-连通的无爪图是Hamilton图”的基础上,分别讨论了矩形连通无爪图,
变分法是研究带有变分结构的各种微分方程边值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本文研究了带有陀螺项的Hamilton系统边值问题在非线性项满足一定条件下解的存在性以及多解性.另外,也考虑了带有陀螺项的二阶Hamilton的同宿解问题.最后,本文研究了一类带有脉冲的微分方程混合边值问题在非线性项满足一定条件下解的存在性问题.全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绪论)简要介绍了本文的主要背景、相关知识和组织结构.第二章研究了带有
本文主要研究几类抛物方程(组)的第二临界指标问题,同时涉及Fujita临界指标、非整体解的life span等.所谓第二临界指标,就是在Fujita临界指标所确定的整体解与非整体解的共存区域,进一步确定初值在无穷远处的临界衰减阶,作为对初值临界尺寸的刻画,用以区分整体解与非整体解.文中共讨论了四类非线性抛物方程(组).首先分别考虑二次衰减位势与权函数对两类非线性扩散方程的Fujita临界指标及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