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20世纪70年代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使一二三产业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原本独立发展的格局也得到了改善,产业融合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最早是在信息产业实现产业融合的,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需求,许多先进的技术也不断地融入到传统产业,包括农业、工业等,同时传统的三大产业之间的业务和技术也在不断地延伸和融通。农业发展呈现出高新技术对农业的渗透融合,以及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趋势,信息农业、生物农业、旅游农业等农业新形态在西方农业发达国家以及中国等农业发展中国家日益兴起。研究农民合作社和工商企业的产业融合问题,不仅能够丰富农业发展的相关理论,还能指导现代农业的发展,对于农业的发展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我国政府对于一二三产业融合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农村三次产业的融合发展列为工作重点,考虑将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201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又再次明确提出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实现农民合作社与工商企业的产业融合,能够使农业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对于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黑龙江省农民合作社在农产品生产方面基本都走上了标准化生产之路,但是同样也面临一些问题,就是难以将生产出来的优质农产品进行完美的加工和包装,更难的是将优质的产品卖出好的价钱,这是困扰当前农民合作社发展的问题之一。而工商企业在加工和销售方面有着绝对的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同样的,随着国家政策的出台,很多工商企业有想要进入农业的愿望,但是工商企业也有一些困难,比如担心没有从事农业生产的技术和经验,无法产出符合市场标准和市场需求的农产品,另一方面,工商企业很难获取稳定的货源,又担心获得的是劣质农产品,而农民合作社恰好能够组织农民实现标准化生产,保证了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二者的融合将会实现多参与主体的共赢,因此,想要发展农业,实现产业融合是必经之路。黑龙江省工商企业与农民合作产业融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生产要素淡化产业边界的优化配置过程,也是实现农业产业链整合的有效形式。产业融合能够使产业间的分工内部化。农民合作社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实际就是实现农业与其他产业在产品、技术和市场上的资源重新配置,其前提就是要模糊原有的产业边界,将多产业整合成一个整体,形成一条全新的产业链,形成新的产业。在产业系统开放的条件下,借助创新和产业间的竞争与合作,以及多个主体的共同努力实现的过程,产业融合能够有效的促进产业创新。因此,本研究希望通过梳理黑龙江省工商企业与农民合作社产业融合的现状,在深入了解黑龙江省工商企业与农民合作社产业融合的基础上,找到工商企业与农民合作社产业融合存在的问题,通过获取的数据对工商企业与农民合作社产业融合度进行测算,找到影响黑龙江省工商企业与农民合作社产业融合的主要因素,进而设计出适合黑龙江省工商企业与农民合作社产业融合框架。本研究以黑龙江省工商企业与农民合作社产业融合为研究核心,首先对产业融合的概念做出了明确的解释,将分工与专业化理论、产业组织理论、产业链理论、交易费用理论、系统论理论和产权理论作为研究的基础,论证了工商企业与农民合作社产业融合的合理性,通过实地调研,对黑龙江省工商企业与农民合作社产业融合的现状,产业融合参与主体,产业融合的方式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发现了工商企业与农民合作社产业融合中存在着参与主体对产业融合的排斥、政府营商环境不浓厚,产业融合基础条件缺失,利益协调机制不完善及缺乏长效运行机制等问题。其次,运用赫芬达尔指数法对黑龙江省工商企业与农民合作社产业融合度进行了测算,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从政府投资力度、合作社生产能力、农业资源水平、合作投资力度、合作社等级、合作社规模,工商企业规模、农业技术水平等八个影响因素中选出最为主要的影响因素。再次,结合黑龙江省工商企业与农民合作社产业融合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设计了黑龙江省工商企业与农民合作社产业融合的框架,明确了产业融合的目标、原则和条件。最后,结合黑龙江省工商企业与农民合作社产业融合现状、问题、影响因素等方面的分析,从强化政府的扶持和引导、科技创新能力、明确工商企业的合理定位、合作社规范运营、利益分配等几个角度提出完善黑龙江省工商企业与农民合作社产业融合顺的对策建议,以期能够通过黑龙江省工商企业与农民合作社的产业融合,推动黑龙江省农业的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