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中的思想、意义与逻辑的实现,基本上都以言语为抓手,通过言语得以外显与实现。言语反应着特定思想认识及意识形态下的行为准则,同时也折射着交际主体之间的情感与态度。伴随着一轮又一轮新课程理念的洗礼,教师专业发展的革新,教学场域中师生的课堂言语交互作为现代教学理念变革的外显载体与实施成效的反应面,成为教育领域不可回避的研究问题。会话结构可能是通往研究课堂师生言语交互的主干道。为此,本研究从语用学的角度,运用会话分析方法,对示范小学高段(4-6年级)师生常规课堂言语交互的会话结构展开研究,从师生信息交互的会话特征、会话过程及会话结果观测当前小学课堂的师生互动方式、互动程度,及在交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课题的研究对象来自实地听课收集到的72节常规课。这些课例都进行了视频转录,经反复观看后,以新授课为参考依据分别挑选了四节小学语文课和四节小学数学课,然后再将课堂会话样本转录成文本资料并以其他网上课堂视频予以辅助研究。课题的研究思路首先以会话基本组成单位---句、段、篇为逻辑起点,从会话开启、会话过程转换、会话结果评价划分出言语会话结构,从而得出了我国课堂会话分析过程的可行性框架。在此框架的引导下,进行语料分析,根据师生信息交互过程的会话特征、不同科目中的会话结构差异及信息交互的反馈模式得出以下结论:(1)从话语量上看,小学课堂师生话语交互频繁,师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较高,但从话语分布上看,当前课堂教师话语多于学生话语,教师把握着整个课堂的话语走势,学生独立自主开启会话的次数几乎为零。从话语表达方式上看,“提问—回答”是主要话语产出模式,在多数情况下,教师总是扮演提问者的角色,而非学生,同时教师会尝试采用多种提问方式,但提问的内容处于较低思维层次。(2)在话语过渡与转换方面,小学课堂中教师常用五种形式:直接转换,提名转换,借用过渡词转换,借用句式转换,借用内容转换。(3)会话结构模式方面,“提问—回答”会话模式贯穿整个课堂师生的信息交互。就不同科目来看,数学课的话语结构从问题引出、探讨讲解、推导验证、总结和应用四个环节展开;语文课话语结构沿引领—提名—阅读—订正(反馈)—再阅读的循环主线生成。(4)从会话反馈结果看,小学课堂中教师启发、学生自纠、无纠偏下的教师补充在课堂教学中比较常见,且效果良好。另外,课堂师生信息交互会话过程中存在的教学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课堂师生会话表达方式贫乏,信息交互参与主体失衡;二是课堂师生会话结构模式单一,缺少个性与特色。总之,本研究是对课堂师生信息交互会话结构进行的一次尝试性探讨。作者希望本研究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我国小学课堂师生信息交互过程中的会话特征、会话模式及会话反馈结果等问题,以便为今后小学课堂教学提供更适宜的方法,进一步提高小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