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安徽省在取得工业化和城市化辉煌成就的同时,面临日益严峻的水污染和雾霾天气等环境问题。为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安徽省在第九次党代会上提出“生态强省”和“美好安徽”的战略目标,并在《安徽省“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中要求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故本文基于生态足迹理论分析了安徽省的人均生态足迹账户和可持续发展状况。首先,在梳理生态足迹相关概念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可变世界产量法和时间序列数据计算了安徽省1995-2011年的人均生态足迹账户,结果表明安徽省的人均生态足迹由1.02公顷上升至2.24公顷,而其同期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仅从0.478公顷上升到0.663公顷;人均生态足迹的大幅增加使安徽省人均生态赤字由0.54公顷上升至1.58公顷。具体而言,在生态足迹方面,安徽省除耕地生态足迹人均占有量稍微下降外,其化石能源地、建成地、牧草地、林地和水域的人均生态足迹均出现较大幅度的上升;在生态承载力方面,安徽省除水域生态承载力的人均占有量略微下降外,其耕地、牧草地、林地、建成地的人均生态承载力均有所增加;就生态赤字而言,安徽省除耕地和建成地处于生态盈余状态外,其牧草地、林地、水域及化石能源用地均为生态赤字且赤字分别从1995年的0.014公顷、0.004公顷、0.046公顷和0.527公顷上升至2011年的0.089公顷、0.019公顷、0.119公顷及1.48公顷。其次,利用万元GDP生态足迹、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人口赤字评价了安徽省的资源利用效率、消费结构合理性和人口超载程度。其中,在资源利用效率方面,安徽省的资源利用效率虽不断提高,但与我国平均水平及江苏、浙江等地相比,其资源利用效率较低。在消费结构合理性方面,化石能源足迹增加导致安徽省消费结构的合理性不断降低。在人口超载程度方面,人均生态足迹的过快上升使安徽省适度人口规模不断下降,其人口赤字和人口超载问题日益加剧。此外,运用STIRPAT模型分析了安徽省生态足迹不断上升的驱动因素,得出单位GDP能耗对安徽省人均生态足迹的影响并不显著;安徽省的人均生态足迹主要受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人均消费支出影响且与它们正相关。最后,基于研究结论从提高生态承载力,优化产业结构,减少化石能源消费,控制人口规模、提倡合理消费,将生态足迹账户纳入政府考核体系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并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