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质炭对三种不同极性有机污染物的吸附机理研究

来源 :中国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sr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项目选择不同来源的高有机碳固体废弃物,采用程序升温法来制备多种生物质炭,利用电镜扫描、元素分析、比表面积分析、光谱分析等手段揭示了不同生物质炭的结构特性,并通过酸洗、温度梯度等措施优化生物质炭的表面特性;然后将生物质炭与不同类型的有机污染物进行批量吸附实验,并对吸附前后的生物质炭与污染物的复合物进行红外光谱分析,剖析了生物质炭对不同有机污染物的表面吸附过程,揭示了生物质炭对不同类型有机污染物的吸附机制。结果表明:(1)生物质炭的特性明显受原材料来源和裂解温度的影响。秸秆生物质炭含C量最高,杨树叶生物质炭含H和N量最高,污泥生物质炭的灰分含量最高。随着温度的升高,生物质炭的芳香性增强,比表面积和吸附容量增加,酸洗处理显著改变生物质炭表面官能团振动峰,并能够增加其表面孔容及中孔数量,提高了生物质炭的吸附性能。(2)2,4-D、阿特拉津和萘这三种有机污染物在生物质炭上的吸附过程都是一个先快后慢的过程,生物质炭对萘的吸附一般在15 h后达到吸附平衡,而对2,4-D和阿特拉津的吸附需要24 h以上才能达到平衡状态。批量吸附实验表明不同生物质炭对2,4-D、阿特拉津和萘的吸附等温曲线均符合Frendlich模型;对萘的吸附同时也符合Langmuir模型。生物质炭对三种有机污染物的吸附能力不同,秸秆生物质炭对萘的吸附能力最强,对2,4-D和阿特拉津的吸附能力较弱。(3)生物质炭的裂解温度和颗粒细度会影响其对有机物的吸附特性。随着生物质炭裂解温度的增加,秸秆炭和杨树叶炭对三种有机物的吸附能力增加;随着炭颗粒粒径的减小,生物质炭对有机污染物的平衡吸附量增加。(4)溶液环境会显著影响生物质炭吸附有机物分子的吸附特性及平衡吸附量。秸秆生物质炭对2,4-D和阿特拉津在离子强度为0.01 mol/L吸附量最强,而杨树叶生物质炭对2,4-D和阿特拉津的吸附能力随溶液中电解质强度的增加而增加。溶液环境为酸性时,生物质炭对2,4-D的吸附量最大,溶液环境为碱性时,炭对阿特拉津的吸附量最大;改变溶液的pH值不会影响秸秆炭对萘的吸附能力。(5)生物质炭对3种有机污染物的吸附机制不同。萘在水溶液中为非极性分子,秸秆生物质炭对其的吸附机制主要包括范德华力、疏水作用和π-πEDA相互作用。2,4-D分子在水溶液中表现为负极性,秸秆生物质炭对2,4-D的吸附过程还会受到范德华力、π-πEDA作用、静电作用以及氢键作用的影响;杨树叶生物质炭对2,4-D的吸附机制除了静电作用外,还包括范德华力、π-πEDA作用和疏水作用。阿特拉津在水溶液为正极性,秸秆生物质炭对阿特拉津的吸附机制包括疏水作用和静电作用,杨树叶生物质炭对阿特拉津的吸附机制包括范德华力、静电作用和疏水作用。
其他文献
<正>《中国新闻史新修》(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是吴廷俊教授多年大学课堂讲稿的延伸性成果,也是一套中规中矩的系列教材中的一本。可是,这洋洋70余万言分明又是胜义迭
城市再生水因来源广泛、就地可取、经济高效等优点逐渐成为缓解水资源危机的重要措施之一,但再生水这一多物质共存体系在回灌河湖补给河道用水过程中,存在着造成河道渗滤系统
文章重点介绍乳猪教槽料的常见加工工艺,并对工艺的特点进行了详细分析,以其对新建饲料厂工艺和设备的选择提供帮助。文中重点推荐市场主流工艺膨化低温制粒工艺和前沿工艺全
本文阐述了车辆电气系统电路设计及线束设计的基本原则,以及元器件、材料的选用规范。
<正>40年来,各级各类职业学校累计向各行各业生产、服务一线培养输送了2亿多合格毕业生,开展多种形式职业培训数十亿人次,为现代化建设产业大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有生力量,有
2019年3月20-21日吉林地区出现了6年来最大的一次强降雪,同时伴随着大风和寒潮,经研究分析发现:有利的环流形势、高低空急流相互作用、低层辐合高层辐散、整层上升运动强,在
<正>剂型:细粒剂净含量:200克▼产品介绍本品是四川省重大产业技术创新专项研究成果,采用四川省农科院生核所发明专利生产的高技术环保型农林保水剂。具有高吸水性又不与植物
本文针对国内严峻的建设项目施工安全形势,提出了建设项目的安全投入效益分析方法。总结了国内相关方面的研究结论,并在此基础上借鉴价值工程原理,提出了建设项目安全投入效益分
作为一种新型大豆深加工产品,大豆多肽具有其独到的特性和功能,在营养学上也有着许多优点,是一种比较理想的优质食品原料,在食品工业中具有广阔的用途和开发前景.在此基础上
对不同的频域滤波图像复原技术的图像复原效果进行研究,对现有Lucy_Richardson频域滤波图像复原算法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提出图像降噪和图像复原迭代交替进行的图像复原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