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代以来,科学以其独特的认识论属性倍受哲学关注,而技术和工程因其主要遵循工匠传统则被冷落。1877年德国学者卡普出版《技术哲学纲要》,再经过后继学者们的不断努力,技术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得以确立,并在社会建制、学术研究和社会影响上取得进展。这表明技术哲学由边缘向哲学研究的中心靠近,技术哲学的发展也进一步丰富了哲学研究的内容,增强了哲学研究的生命力。相比之下,对工程的哲学反思则显薄弱,然而,从哲学研究内容的扩展趋势和工程实践需要人文关怀的维度来说,工程哲学的研究已提到日程上来。马克思说,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其生命活动的性质。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工程活动则是实践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正是人类的工程活动塑造和改变现代社会的面貌,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人类的文明的活的灵魂,必然要求把工程纳入哲学思考的视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所以本论文选择从西方工程哲学入手,希望通过对西方工程哲学思想的历史考察与分析,可以促进工程哲学研究在我国的成长。
在以上思考的基础上,本文首先对西方古代工程观进行了考察。认为作为“军事艺术”的工程形态的生成是在古代政治军事背景因素中,军事需要对作为古代技术形态的“技艺”进行选择的结果,并阐明了“军事艺术”与“技艺”的相似性特征;以此为逻辑起点,结合古代工程实践的历史史实,展开对古希腊和中世纪工程观的具体考察。从中总结出古代工程观的素朴的经验主义特征。
其次,在上一章提供的研究框架及理论基础上,对西方近代工程思想进行深入剖析。认为在近代政治经济背景中工程形态发生了转化,表明作为“中立工具”的工程形态的成因是经济需要对技术的选择与集成,并阐明工程与技术的半分离状态;进而以理性的复归与分化为逻辑线索,分别考察在两种理性影响下,工程师传统的工程思想和人文传统的工程思想的各自发展历程。总结出近代工程思想的理性主义特征。
接着,在前两章的基础上,对现代西方工程哲学进行系统梳理及深入分析。认为在现代社会背景中,工程形态再次发生深刻变化,通过社会需要对技术的选择、集成与建构将工程形态展现为一个动态过程,并厘清了工程与技术之间的本质区别及交叉重叠点:深入挖掘了经典技术哲学中隐藏的工程哲学思想内涵;分析了经验转向的实质内涵,表明现代工程的出现是以经验转向为契机的;对现代西方工程哲学所关注的问题进行廓清。得出现代工程哲学的根本特征是经理性的沉淀后向经验的复归的结论。
最后,就工程哲学的合理性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分歧与争论在工程哲学中找到接合点,技术哲学中的两个传统在工程哲学内部相互渗透与交融;在此基础上阐明工程哲学是对技术哲学的进一步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