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工程哲学思想的历史考察与分析

来源 :东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lzm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代以来,科学以其独特的认识论属性倍受哲学关注,而技术和工程因其主要遵循工匠传统则被冷落。1877年德国学者卡普出版《技术哲学纲要》,再经过后继学者们的不断努力,技术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得以确立,并在社会建制、学术研究和社会影响上取得进展。这表明技术哲学由边缘向哲学研究的中心靠近,技术哲学的发展也进一步丰富了哲学研究的内容,增强了哲学研究的生命力。相比之下,对工程的哲学反思则显薄弱,然而,从哲学研究内容的扩展趋势和工程实践需要人文关怀的维度来说,工程哲学的研究已提到日程上来。马克思说,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其生命活动的性质。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工程活动则是实践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正是人类的工程活动塑造和改变现代社会的面貌,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人类的文明的活的灵魂,必然要求把工程纳入哲学思考的视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所以本论文选择从西方工程哲学入手,希望通过对西方工程哲学思想的历史考察与分析,可以促进工程哲学研究在我国的成长。 在以上思考的基础上,本文首先对西方古代工程观进行了考察。认为作为“军事艺术”的工程形态的生成是在古代政治军事背景因素中,军事需要对作为古代技术形态的“技艺”进行选择的结果,并阐明了“军事艺术”与“技艺”的相似性特征;以此为逻辑起点,结合古代工程实践的历史史实,展开对古希腊和中世纪工程观的具体考察。从中总结出古代工程观的素朴的经验主义特征。 其次,在上一章提供的研究框架及理论基础上,对西方近代工程思想进行深入剖析。认为在近代政治经济背景中工程形态发生了转化,表明作为“中立工具”的工程形态的成因是经济需要对技术的选择与集成,并阐明工程与技术的半分离状态;进而以理性的复归与分化为逻辑线索,分别考察在两种理性影响下,工程师传统的工程思想和人文传统的工程思想的各自发展历程。总结出近代工程思想的理性主义特征。 接着,在前两章的基础上,对现代西方工程哲学进行系统梳理及深入分析。认为在现代社会背景中,工程形态再次发生深刻变化,通过社会需要对技术的选择、集成与建构将工程形态展现为一个动态过程,并厘清了工程与技术之间的本质区别及交叉重叠点:深入挖掘了经典技术哲学中隐藏的工程哲学思想内涵;分析了经验转向的实质内涵,表明现代工程的出现是以经验转向为契机的;对现代西方工程哲学所关注的问题进行廓清。得出现代工程哲学的根本特征是经理性的沉淀后向经验的复归的结论。 最后,就工程哲学的合理性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分歧与争论在工程哲学中找到接合点,技术哲学中的两个传统在工程哲学内部相互渗透与交融;在此基础上阐明工程哲学是对技术哲学的进一步拓展。
其他文献
学术界通常认为,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是一种探索式的研究,并没有一个预定的一贯的体系,甚至还存在着断裂和张力。但经过对亚里士多德文本全面和深入的思考,以及各种二手研究
现行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建立在传统哲学基础之上,一味地强调道德规范的认知,带来了理论和实践上的一系列问题,社会道德教育成效不显著,社会道德状况不尽人意。因此,我们需要重新构
上个世纪初,任鸿隽目睹异邦繁荣昌盛、面对中华民族贫穷落后、被动挨打的局面,提出了欲拿科学来拯救国家命运的伟大设想。为实现这一理想,任鸿隽创办了《科学》杂志,创建了中国科
虽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极少怀疑因果关系的存在与其必然性,但它却让人们在思辨领域内不止一次地陷入困境。这些困难从知识论上来说是从休谟开始的,因为他不但质疑了原因在经验上
子思与马克思的生命本体论植根于中西方丰厚的历史文化土壤之中,对人之生命的觉解存在本质差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生命智慧。子思从个人的生命情感体验出发反思生命的价值与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