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命运的抗争与生命意义的诘问——论史铁生的创作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shaohua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当代文坛的一位作家,史铁生虽患残疾,仍笔耕不辍几十年,将写作视为存活的希望与方式。拖着沉重的肉身,史铁生立足于自身的残疾体验,于漫漫长夜中摸索,从而在自我精神救赎的艰难旅途中一次又一次地完成对生命意义的思索与追问。命运的偶然性和现实的荒诞令他与死神擦肩而过,继而不断积攒能量与命运抗争。在这抗争中,他执笔寻路,爱的理想使他的心境由狂怒转为平静,宗教情感带给他一份虔诚的期盼。他最终于苦难中涅槃,凭借毅力支起残疾之躯,不懈地寻觅生命之真谛。  本文主要从三方面展开论述,具体内容为:  第一部分着力于探讨造成史铁生悲剧命运的主要原因。结合其成长环境和所处的特殊时代背景,从历史的变迁中,还原史铁生的经历和不幸遭遇。在声势浩大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中,史铁生作为一名见证者和参加者,最初以极大的热情加入知青这一群体,并度过了一段艰苦的岁月。然而他的回忆脱离不了集体的回忆轨迹,他的个人悲剧只是时代悲剧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后,他又能以清醒的意识与独特的眼光重新审视历史的本来面目,在不断的反思中客观看待导致不幸境遇的时代源泉。史铁生悲剧的产生也离不开命运偶然性的捉弄。突然而至的残疾令他痛不欲生,怨天尤人,甚至频生自杀的荒谬想法。当残疾已成事实,被疼痛纠缠的史铁生终能勇敢跨越肉身的障碍,感悟人生的变幻莫测,不停地探索命运的偶然性和无常性。他以平常心对待疾病,将疾病作为一种人生体验,并从中汲取经验,最终使精神得到了救赎。  第二部分着重分析史铁生与不幸命运反抗的具体过程。面对命运的无常,史铁生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他首先突破肉身的束缚,从自身的困境入手探讨无穷的命运之谜,思索残疾的意义,进而观照整个人类的残疾。他于地坛中涅槃,企图通过写作开启一条别样的人生之路。写作之于史铁生更像是宿命的安排,使他忘却苦痛,置身于清澈澄静的境地。他以昂扬文字表明自己与命运对抗的坚韧决心,用自己另类的生活体验诠释着人生感悟;他用残缺的肉体之躯,展示出对终极意义的特殊情怀。爱的理想也是他的救赎之径和精神支柱,对爱的渴望和领悟促使他脱离肉身的限制,使心魂得以彻底地敞开。神圣的母爱和纯洁的爱情带给他源源不断的能量,令他的精神有了栖息之所。在爱的点染之下,苏醒的他重拾信心,以独有的方式“行走”着。在须臾的宁静之域,他又穿梭于宗教的神圣领域,苦苦寻觅着一份虔诚的期盼,与宗教结下了一份不解之缘。  第三部分主要论述史铁生对生命意义的思索与诘问。饱尝人生苦难的史铁生凭借顽强的毅力支撑起残缺的肉体,凭借写作游走在心灵的广阔天地中。他的创作多次触及残疾、死亡等主题,反复追问生命的本质和意义。他始终对死亡保持着坦然与洒脱,以淡定的心态洞察死亡的神秘面貌。他认识到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情,进而以一种平和的姿态直面死亡。随后与孤独的相遇令史铁生意识到孤独也是一种难以摆脱的人生困境,这种虚无伴随着每一个人。他不仅对残疾群体的孤独有所觉察,而且对其他个体的孤独也有所关注。另外,欲望也是人类的根本困境之一。正因为欲望无穷无尽,人类的痛苦才会绵延不绝。史铁生认为不应抛却欲望,而应正视苦难、接受苦难。
其他文献
自“潜在写作”的概念被提出及此前杨健《文化大革命中的地下文学》等著作出版开始,地下诗歌(潜在写作最主要的部分)已经受到了学界的普遍重视,其中一部分作品和作家已经进入了
英国现代主义小说的高度成就首先反映在劳伦斯的创作中,他继承了十九世纪英国小说的社会批判传统,同时又开拓了心理学探索的新领域。在劳伦斯的全部创作中,最有轰动效应的作
《老残游记》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也是清末一个颇具影响力的公众人物。整个20世纪,刘鹗及《老残游记》成为晚清文学研究的重要话题,不仅产生了大量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