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冠心病严重心力衰竭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后症状、血浆B型利钠肽(BNP)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的观察,探讨PCI治疗冠心病严重心力衰竭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短期预后,并对患者术前心电图动态缺血变化与PCI效果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2005年9月至2010年2月,对53例经给予积极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冠心病严重心力衰竭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其中男41例,女12例,年龄67.2±9.1岁,伴有高血压病史38例,糖尿病史27例。所有患者介入诊疗前均进行了BNP、LVEF测定及心电图动态缺血监测。介入诊疗首选经桡动脉途径进行,经桡动脉途径无法完成者则改为经股动脉途径,经股动脉途径者术后穿刺点采用非人工压迫止血,以避免患者术后如果仍不能长时间平卧而可能致血肿并发症的增加。对明确诊断冠心病且影像学特点可以行PCI的44例患者同期进行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前除1例顿服阿司匹林300mg、氯吡格雷600mg外,其余患者均于术前1天及术日晨服用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各300mg,PCI术中常规给予普通肝素10000单位,血压稳定且无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术中给予吗啡3mg静脉注射,7mg皮下注射,置入支架均为药物洗脱支架(DES)。术前均未行多巴酚丁胺超声心动图或核素心肌灌注显像等检查进行心肌存活性评价,术后常规给予双联抗血小板及抗凝等药物,其中阿斯匹林100 mg/d终生服用、氯吡格雷100 mg/d于1周后改为75 mg/d服用12个月,依诺肝素40 mg,1/12h皮下注射3-5d。术后对症状变化进行定性评估,术后第3天及1、4、8周复查BNP,第1、4、8周复查LVEF,对术前心电图动态缺血改变与PCI效果进行相关性分析,对PCI的安全性及术后3个月内主要心血管事件(死亡、心肌梗死、靶血管重建)进行评价。结果:①心肌梗死患病情况:53例患者中既往或近期有明确的心肌梗死病史27例,心肌梗死病史不明确,但心电图有病理性Q波且心脏超声检查符合陈旧性心肌改变5例,共占60.3%;②CAG结果:除1例为两支严重病变外,其余均为三支严重狭窄或伴其中1-2支完全闭塞病变,前降支血管均受累,桥血管病变2例;③PCI结果:同期完成PCI 44例,其中完全血运重建1例,非完全血运重建42例,不成功1例,介入治疗即刻的成功率97.7%(43/44),术中无1例死亡发生或出现心力衰竭急性加重;④术后症状明显改善18例(占40.9%),改善25例(占56.8%),无变化1例(占2.3%),恶化0例;⑤BNP术前测定值为1418.14±590.49pg/ml,术后第3天及1、4、8周分别为887.21±253.51 pg/ml、640.00±177.44pg/ml、292.56±144.19pg/ml、224.77±144.76pg/ml,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⑥LVEF术前为26.00±5.59%,术后第1、4、8周分别为29.56±4.76%、35.05±4.14%、38.67±4.73%,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⑦术前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存在ST-T动态缺血改变33例,无动态缺血改变20例,心电图存在ST-T动态缺血改变组术后各项观察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⑧出院的43例PC/患者再次入院为19例,再次住院率为44%,均为行分期PCI或外周动脉介入治疗或常规复查(包括CAG复查),无1例因心力衰竭再次加重入院;⑨除1例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患者于术后第2天常规血液透析后发生心原性休克死亡外,其余患者3个月随访期内无死亡、心肌梗死及靶血管重建发生。结论:①冠心病严重心力衰竭PCI安全有效,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心功能;②鉴于冠心病严重心力衰竭患者的耐受性和病变的复杂性,非完全血运重建或分期血运重建是更可行和安全的策略;③ECG动态缺血改变是心肌存活的直接依据,患者从PCI中获益更明显,是预测心力衰竭患者PCI效果的可靠指标;④冠心病严重心力衰竭患者PCI可以获得良好的近期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