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扶贫产业促进法律制度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4604234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新中国成立之日起,党和政府对于摆脱贫困所作出的努力始终没有懈怠。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政府把扶贫开发作为发展目标、列入国家发展规划、明确扶贫开发方向,逐步开辟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脱贫道路。这使得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绝对贫困人口数量和占世界贫困人口总量比重均大幅度下降,为全球消除贫困贡献了“中国方案”,对世界减贫的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结合我国现阶段扶贫工作的开展情况,扶贫产业的建立与发展将发挥着重要作用。扶贫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能为贫困人口搭建可持续增收的平台,也能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经济保障。作为发展中大国,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仍将长期面临贫困问题的考验。考虑到我国现有扶贫经验和扶贫成效,将扶贫产业真正作为一种特殊性质的产业并可持续发展下来,真正意义上从“输血”变为“造血”,才能进一步防止返贫现象的发生。将扶贫产业定位为一种扶贫和防止返贫的产业并将其可持续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需要联结扶贫产业发展规划、财政金融、税收优惠、公共服务等制度形成更为规范、科学的扶贫产业促进法律制度,让法律与政策各自发挥其长处,最终达到扶贫产业可持续性发展与扶贫成效长期性的目的。然而在扶贫工作已经取得诸多成绩的背后,我们应当理性地看到扶贫产业在我国尚处于发展阶段,扶贫产业促进法律制度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在全面脱贫的形势下形成并完善我国扶贫产业促进法律制度,推动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扶贫产业促进法律制度在扶贫领域的立法较为滞后,扶贫政策并不能为扶贫产业的长远发展提供高效、稳定的法律保障,缺乏法律体系的顶层设计;在扶贫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主要以行政机关为主导地位而未能与法律制度、市场机制形成契合,行政代行立法的短期效应较为明显;在扶贫产业促进法律制度中未能有效联结发展规划、财政金融、税收优惠、公共服务等制度,没有真正发挥出联结机制的整合力,亟待建立扶贫产业促进基本法律制度;扶贫产业责任制度的缺失使得扶贫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监管与问责存在漏洞。因此,本文通过对我国扶贫产业促进法律制度基本概念作出界定、分析与总结扶贫产业促进法律制度的现状及问题,并结合扶贫产业促进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认真分析了我国扶贫产业促进法律制度的实施效果,并通过对域外扶贫促进法律制度的借鉴,为构建并完善我国扶贫产业促进法律制度提出了具体建议:强化扶贫产业法律体系的顶层设计、建立扶贫产业促进基本法律制度、构建扶贫产业监管法律制度、完善扶贫产业责任法律制度。这些建议的提出对于我国扶贫产业促进法律制度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他文献
未成年被追诉人法定代理制度是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重要基石,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法定代理人作为未成年被追诉人权益的坚实捍卫者参与其中,积极行使自己的权利。从目前我国立法
回顾中国20世纪的书坛,可谓文化名家大家辈出、光彩照人,或承碑派之时势,或究帖学之宗风,或取法于秦汉之上,或得悟于心性发现之间,各造其极,领一代风尚,使我们经常感受到圣贤
重复被作为一种表现方式和手法,在每一个艺术家笔下表现出的精神内核各有不同。贡布里希认为,反复重复的样式使我们忽略了个体,而将意义投入到更大的整体中,日本著名的艺术家
稳定性问题是罗尔斯正义理论当中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在《正义论》当中,罗尔斯花费了大量的笔墨来研究这个问题,他认为一个正义原则不管在其他方面多么具有优越性,如果它不能
当今国际间的竞争是以科技为核心的竞争,创新驱动是科技发展的根本途径。作为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R&D人才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发挥关键作用。良好的人才环境能够提
绘画作品是画家在传达主观情感时所用的媒介。创作不是仅仅是对客观事物的描摹,而是创作者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思考和总结在作品中增添情感因素。创作中为了达到预期中主观情感
《家山味象》系列创作,是来自笔者对自然界中山水家园的深切感悟,进而形成的意象上对家山情感的表达;是从中国传统绘画和西方现代绘画的审美观中受到启发,经过写生、提炼和反
猕猴桃是我国种植面积广泛,具有较大产业发展潜力的一种呼吸跃变型水果。但由于猕猴桃果实采后贮藏过程中极易软化腐坏,这极大地限制了猕猴桃果实的贮藏运输,导致其经济价值
光学成像分析是诸多研究领域如生物传感、生物成像、医学诊断及治疗中不可或缺的基本技术,同时微纳米尺度材料的快速发展,为光学显微成像技术的深入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契机
观赏蕨翠云草属卷柏科卷柏属多年生草本,在阴湿生长条件下叶色呈特殊的蓝绿色,是极具观赏价值的观赏蕨品种之一。其叶色的变化具有独特的景观效果,在园林景观中较为少见,有可观的园林应用前景。以往翠云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因组学、解剖学、栽培繁殖、化工及药理等方面,但翠云草叶绿素代谢途径是否影响翠云草呈色的相关研究尚未出现。本研究采用种内对比(翠云草蓝色叶和翠云草红色叶)和种间对比(翠云草蓝色叶、翠云草红色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