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奥斯汀·克拉克出生于巴巴多斯,是加拿大著名的黑人作家。巴巴多斯和加拿大都是英联邦成员国,正因为如此,克拉克对边缘国家有着十分清楚的认识。《磨亮的锄头》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加勒比岛国比目谢尔的故事。小说审视了岛上的奴隶制历史及其残留影响,并且将欧洲现代形式的经济掠夺和过去的殖民奴役相联系。克拉克习惯把写作作为一种思考方式,把民族与家庭事务、个人命运联系起来,将个人叙事上升为民族寓言。本论文运用言语行为相关理论,尤其是希利斯·米勒的文学言语行为理论,尝试探究小说中展现的后殖民问题,借助小说中“锄头”这一媒介来分析存在于现实之中和文本之中的殖民话语和父权话语。论文第一部分为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奥斯汀·克拉克的生活背景和艺术成就,回顾了小说《磨亮的锄头》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同时简要阐述了米勒的文学言语行为理论背景和相关论点,陈述了论文研究的可行性和整体框架。第一章阐述了克拉克的重写实践的意义,并从叙事时间和叙事者两个方面论述言语行为如何建构一个虚幻的故事世界。文本内的叙事话语是作者重写行为的具体体现。作为一个历史事件的重写文本,小说暴露了西方现代殖民权力话语的结构性因素。重写历史的小说自身就被赋予了对读者甚至对权威机构的言外之力。第二章探讨了小说中具有述行效用的物体,尤其是对“锄头”的不同理解及这些理解带来的效果。小说中,“锄头”在不同的语境中被赋予了三个不同的解释,分别是作为男性的象征,作为家族历史的传承,作为殖民和奴役历史的标志。尽管这些解释在逻辑上关联不大,但它们共同表征了殖民话语和父权话语。第三章探讨了小说中的两个述行行为:“磨刀”和“供认”。根据前一章节对“锄头”的不同阐释,玛丽的磨刀行为也相应具有了几层象征含义。另外,玛丽叫来警官供认自己的犯罪行为也可以视为一种言语行为,同时具备了言内和言外效力。论文最后为结语部分。通过分析克拉克重写实践、文中的述行事物和述行行为以及它们的述行效果,《磨亮的锄头》在叙述中质疑了西方中心话语对民族话语的扭曲,成功地为第一世界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再现了加勒比民族的后殖民状况和父权体制,对于处在第三世界的人民有着警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