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奥斯汀·克拉克小说《磨亮的锄头》的述行维度

来源 :扬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e_liuyun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奥斯汀·克拉克出生于巴巴多斯,是加拿大著名的黑人作家。巴巴多斯和加拿大都是英联邦成员国,正因为如此,克拉克对边缘国家有着十分清楚的认识。《磨亮的锄头》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加勒比岛国比目谢尔的故事。小说审视了岛上的奴隶制历史及其残留影响,并且将欧洲现代形式的经济掠夺和过去的殖民奴役相联系。克拉克习惯把写作作为一种思考方式,把民族与家庭事务、个人命运联系起来,将个人叙事上升为民族寓言。本论文运用言语行为相关理论,尤其是希利斯·米勒的文学言语行为理论,尝试探究小说中展现的后殖民问题,借助小说中“锄头”这一媒介来分析存在于现实之中和文本之中的殖民话语和父权话语。论文第一部分为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奥斯汀·克拉克的生活背景和艺术成就,回顾了小说《磨亮的锄头》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同时简要阐述了米勒的文学言语行为理论背景和相关论点,陈述了论文研究的可行性和整体框架。第一章阐述了克拉克的重写实践的意义,并从叙事时间和叙事者两个方面论述言语行为如何建构一个虚幻的故事世界。文本内的叙事话语是作者重写行为的具体体现。作为一个历史事件的重写文本,小说暴露了西方现代殖民权力话语的结构性因素。重写历史的小说自身就被赋予了对读者甚至对权威机构的言外之力。第二章探讨了小说中具有述行效用的物体,尤其是对“锄头”的不同理解及这些理解带来的效果。小说中,“锄头”在不同的语境中被赋予了三个不同的解释,分别是作为男性的象征,作为家族历史的传承,作为殖民和奴役历史的标志。尽管这些解释在逻辑上关联不大,但它们共同表征了殖民话语和父权话语。第三章探讨了小说中的两个述行行为:“磨刀”和“供认”。根据前一章节对“锄头”的不同阐释,玛丽的磨刀行为也相应具有了几层象征含义。另外,玛丽叫来警官供认自己的犯罪行为也可以视为一种言语行为,同时具备了言内和言外效力。论文最后为结语部分。通过分析克拉克重写实践、文中的述行事物和述行行为以及它们的述行效果,《磨亮的锄头》在叙述中质疑了西方中心话语对民族话语的扭曲,成功地为第一世界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再现了加勒比民族的后殖民状况和父权体制,对于处在第三世界的人民有着警示意义。
其他文献
翻译作为人类之间的交流活动具有悠久的历史,然而纵观中西方翻译史,大多数的翻译研究都集中在翻译理论、翻译标准、翻译方法等问题上,而忽略了翻译中最重要的因素——译者。
把握适当的时机去拍摄  拍摄瀑布最佳的时机是在雨后,因为这时水流量比较充足,不但可以令青苔显得更绿,也可以让水和泥土混合在一起,为瀑布加上一层金色的色彩。  早一点到达景点  除非你拍摄的瀑布很难到达,否则一般的瀑布边通常会挤满人,所以你要早一点到达景点,让自己可以独自在瀑布前拍摄。如果真的有人群,可以尝试找一个空当拉近瀑布拍摄细节。  不要忘记三脚架  如果你想令水流变得像雾一样有梦幻般的感觉,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摘要】不仅是广播,对于任何媒体来讲,内容都是至关重要的。内容是广播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澳大利亚商业电台通过与国际机构合作,了解受众喜爱的内容趋势,并重视内容的本土化创作,积极采用新技术拓宽广播内容的发布渠道等方式,打造了强有力的广播品牌。  【关键词】广播数据调研 新媒体 本土化  【中图分类号】G229 【文献标识码】D  世界数字音频广播论坛是以会员为基础的非盈利组织,工作遍及很多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