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整合中的教师计算机自我效能研究

被引量 : 49次 | 上传用户:gongfangq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人类社会已从工业时代步入信息时代,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等各个方面,信息、知识成为社会中的最基本的资源。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变革,以适应信息时代、知识经济以及学习化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引发了全球范围的教育信息化变革浪潮。在教育信息化变革背景之下,全球教育都同时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于是,世界各国都不约而同地表现出对信息技术教育应用问题的极大关切和重视,并把它作为实施2l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新阶段,也是教育、教学领域的一场深刻革命,更是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根本途径。大学英语是大学本科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学英语教学是培养和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对外交流的需要,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于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被提上了日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我国课程与教学的改革已经成为整个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共识。近几年来,人们对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整合进行了深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然而,近些年来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整合遇到了瓶颈,学校在一轮大规模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之后,并没有看到人们期望的应用效益和社会效益,教育信息化的作用逐渐引起部分人的质疑和反思。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整合的过程往往是一个“生态进化”过程,其中技术作为“外来物种”,它的闯入必将变革和影响系统演化,对技术的选择、接纳与融合便成为大学英语教师的重要职责。可以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成效如何取决于是否拥有一大批具备良好教学技术素养和信息素养的师资队伍。因为教师拥有着是否在教学实践中使用技术、选择使用何种技术、使用多长时间以及怎样使用技术的决定权,是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整合的关键因素,决定着课堂生态系统的变化与发展。而这一过程受到教师个人因素包括计算机自我效能和认知信念的影响。但是,在当前的研究中,重点关注的是整合模式、教学设计以及对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而对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整合中教师信念研究还不够,尤其具体在教师的计算机自我效能方面的研究至今还很少有人涉及。当今,对外语教师的研究视角已经开始从分析教师的外显行为转向了外语教师的内在心理机制和认知过程,研究的焦点更加集中在教师的内心世界之中。计算机自我效能感(computer self-efficacy)是人们对于自己使用计算机完成某一任务的能力的自我判断(Compeau&Higgins,1995)。即:个体对自己使用计算机能力的自信程度,是自我效能感在计算机知识领域中的具体体现。而大学英语教师的计算机自我效能感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在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环境下,就是教师对自己能否使用信息技术有效地完成英语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能力的主观判断、知觉、信心和信念。目前国内外对计算机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证实,计算机自我效能感是影响计算机应用乃至基于计算机和网络教学的重要变量,它和各种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活动都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对教师计算机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显示教师的计算机自我效能、专业发展以及教学经验是影响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和大学英语课程整合的关键因素。本人进行的先导研究显示大学英语教师对信息技术所展示出来的自信心程度和信息技术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关系。本研究在以前研究的基础上,重点探讨聊城大学外语教育学院的教师计算机自我效能和信息技术整合感知之间的关系。这项探索性的研究选择特定的样本总体来检验可能抑制或者鼓励教师进行技术整合的因素。这些因素是教师的计算机自我效能、专业发展和教学经验。通过对数据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来探讨在考察的因素中间是否存在着这样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在大学英语教师的计算机自我效能感知和他们的技术整合之间存在着中等的、在统计上显著相关的关系。这种发现也得到了定性分析的支持。本研究的结果对未来的研究,比如说专业发展、继续教育、技术培训还有教师教育项目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尤其对处理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整合中出现的问题提供一些可供借鉴的做法,为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尽一份绵薄之力。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笔者首先论述了该项研究的背景,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面临的困境以及当前对外语教师研究范式的转变;接着阐述了该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二部分文献综述。首先,厘清概念。对本文研究背景中的几个概念进行了了阐述。这包括: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整合。由于教师计算机自我效能也被看作是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的影响因素之一,因此,在本部分中还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国内外研究进行了梳理,了解其研究的发展历史,提出了影响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整合的外部和内部障碍,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研究的问题。其次,阐述了本文研究的理论视角,计算机自我效能,由于计算机自我效能是自我效能理论在计算机领域的运用,是自我效能的下位概念,所以先对自我效能进行了深度解析。第三部分对计算机自我效能这一核心概念,进行了详细阐述。目的是对计算机自我效能的定义、形成、测量、维度、分类、作用以及未来研究方向等进行深度解析,为本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第四部分为研究方法。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考察大学英语教师关于他们有效使用教育技术能力的信念或者说他们的计算机自我效能和他们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技术整合的现有水平。本文采用了一系列的调查问卷例如教师的计算机自我效能量表(CSE)、教师技术整合自我评估量表(TISA)等等,探索聊城大学外语教育学院的教师计算机自我效能和信息技术整合感知之间的关系。教师的计算机自我效能感本质上是教师的主观感受,因此采用自我汇报的调查问卷容易带有主观倾向,并且与实际的课堂教学行为有时会出现不符的现象。所以笔者又进行了访谈、课堂观察等质性研究,来作为对量化研究的有力补充,也可以发现一些新的视角和问题。第五部分为研究结果和分析。结果发现在大学英语教师的计算机自我效能感知和他们的技术整合之间存在着中等的、在统计上显著相关的关系;而教师的教学经验以及专业发展的周数与教师的计算机自我效能之间并不存在相关性。这种发现也得到了定性分析的支持。第六部分为结论、讨论和未来研究建议。总结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提出了如何完善我们的教师发展项目以及提高教师的计算机自我效能的措施,最后指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其他文献
分析又有破碎机机架结构的基础上,阐述了合理设计机架结构的原则和方法,并说明焊接机架将是发展方向。
豫西栾川-潭头盆地秋扒组陆相地层发现大型恐龙等动物化石,含化石的秋扒组与上覆、下伏地层序列和时代存有争议.通过对栾川-潭头盆地陆相地层野外系统调查,厘定了含恐龙地层-
通过分析洛川黄土剖面S1以上地层118个样品的蜗牛化石,划分出6个蜗牛化石组合带。对22个蜗牛化石种类的数据进行分析,选取了6个环境意义明确的主因子。结果表明:约110ka以来,
目的探讨从实验大鼠体内连续取血的适宜方法。方法使大鼠自然运动使毛细血管充血,消毒后断尾取血。结果在在整个采血过程中,大鼠比较平静,所取血液无溶血现象发生。结论此法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储层在岩石学上表现为低成分成熟度、低胶结物含量和结构成熟度中等的"两低一中"特征,总体储层物性较差,属低孔低渗和特低孔特低渗储层,局部发育有
尽管20世纪应用抗生素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以来,大大减少了患者的病死率,但社区获得性肺炎仍然是危胁人类生命的常见疾病之一,是感染性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其发病率较高,治疗
改革开放以来,作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交通运输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至2010年我国高铁里程数在世界排名第一,高速公路里程数排名第二,铁
运动捕捉是指利用传感器测量、跟踪并记录真实人体的运动信息,并转化为抽象的运动数据。近年来,国内外对运动捕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运动捕捉方式日趋完善,运动捕捉系统日渐增多。
本研究把幼儿情绪表达事件定义为幼儿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在进行各种活动时,主体(幼儿)与影响者(教师、同伴和幼儿自身因素),因为某种原因使主体(幼儿)的情绪在一定情境下被引起并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