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大量人口从边远贫困的农村持续向城镇迁移而导致农村人口不断减少,村级小学因生源的不断减少而进入了举步维艰的生存状态,特别是边远山区的村级小学和教学点因其条件艰苦,运营维护成本高昂,增加了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自2001年起,我国以撤销和合并的方式对边远农村学校布局进行了大规模调整。因为撤并的规模和速度过大过快,引发了学生辍学、家长对抗撤并等各种社会问题。本文运用公共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在概览国内外学者对上述问题所展开的大量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个案访谈等研究方法来展开对贵州省大方县境内被撤并学校的研究,并通过对所获得的调查数据的分析来研究问题的根源。本文大致分为五个部分,本着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的研究思路,最后得出研究结论:“村小撤并”政策实施问题出现的根源在于地方政府在实施学校撤并决策过程中的动机和出发点。决定地方政府进行撤并决策的关键因素是地方政府的财政支付能力和政绩思维,因此地方政府具有典型的“理性经济人”思维。地方政府在作撤并决策时往往顾及到的是自身的财政支付能力和政绩,主观武断的进行“一刀切”式的布局调整,不顾及被撤并对象的利益损失,把撤并的负面外部性推向社会,由社会来承担,由此引发各种社会问题。因此,文章认为政府应建立起合理的撤并程序和制度,对因撤并而产生利益损失的学生及其家庭建立合理的利益补偿制度;对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上不起学的学生建立最低保障供给制度,保障被撤并学校的学生不会因撤并而失去接受教育的权利,保证教育的公平和正义。总之,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对民族地区地方政府在实施村小撤并政策时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