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油用牡丹是新兴的木本油料作物,近年来在我国的种植范围逐年扩大,然而有关油用牡丹的栽培研究较少。本研究以油用牡丹品种‘凤丹’为试验对象,分别研究了9种株行距配置,5种不同的平茬高度对‘凤丹’牡丹生育期内的生长发育指标、光合生理特性、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以期为优化油用牡丹的栽培技术提供研究理论依据。试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增大株行距有利于个体在横向空间上的生长发育,提高了冠幅、单株叶面积、分枝量及新枝基径,并降低株高和新枝长度,试验结果表明0.5m×1.0m株行距处理长势最佳;较小的株行距配置引起株高和新枝长度的显著增加,分枝数量较少且枝条纤弱,植株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徒长。2.‘凤丹’牡丹在5月时光合能力最强,随着株行距的增加,在光合特性上表现出较高的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也相对较高,并提升了水分利用效率。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多,同化能力强。株行距过小导致种间竞争加剧,冠层结构不合理,光合能力、蒸腾拉力和水分利用率低。3.株行距增大单株结实量更大,果荚长籽粒饱满,但因相同种植面积下的总株数较少,因而测得的全区产量不高。株行距过小引起营养生长过度,阻碍果实的发育膨大,导致单株结实构成因素表现不佳,产量较低。0.5m×0.8m的株行距配置平衡了单株结实量和栽植株数两方面优势,表现出最高产量,为1211.11 kg/hm2。4.平茬处理能够显著促进枝条的萌发,尤其是根颈处不定芽的萌蘖抽枝。随着平茬高度的降低,萌枝的数量、长度和枝条间的分枝角度均有显著增加,基径逐渐减小。3cm和5cm平茬高度效果最明显,利于株型横向开展,提高内部的通风透光条件。株高、冠幅和叶面积值随着平茬高度降低而呈现出减小趋势,但生长期内的增加量更多。5.‘凤丹’牡丹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为“双峰型”,随平茬高度的降低光合午休现象逐渐减弱,在中午能够维持较高的水平;蒸腾速率日变化先升后降,在中午达到的峰值;各处理的气孔导度变化趋势也随平茬高度的降低而增大,峰值出现在中午,日变化趋势与净光合速率呈现显著相关性;胞间CO2浓度日变化趋势呈现“W”型,与净光合速率呈现负相关,3cm和5cm平茬高度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水分利用效率日变化呈现“双峰”曲线,未平茬处理的植株中午的效率最低。由此可见,3cm和5cm的平茬高度能够有效提升植株叶片的光合性能,全天变化更为平稳。叶绿素含量随着平茬高度的降低而增加,并提高了叶片的光能利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