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1.污染现状调查:通过对口腔专科医院各科室牙椅治疗用水和管路内壁生物膜污染情况的横断面调查,了解牙科水路系统污染现况。探讨牙科水路系统内壁生物膜生长情况、内部构成、形成构成,治疗用水细菌含量、构成状况。2.污染控制方法:通过细胞水平观察多酶辅助低浓度含氯消毒液对生物膜的去除过程,定期监测水样和生物膜形态变化观察,寻找有效去除生物膜和控制治疗用水污染的方法。旨在为减少牙椅水路污染、有效开展口腔医院感染控制、降低院内感染发生提供依据。3.污染防控长期管理:通过对实验组两台已去除生物膜牙椅的管路,采用多酶辅助低浓度含氯消毒液进行较低频率的日常冲洗管理。定期监测水样一次,检验方法运用于牙椅水路系统污染防控维护的有效性,为口腔护士临床水路消毒工作提供依据。研究方法1.运用分层抽样法抽取口腔专科医院8个科室27台牙椅作为污染现状调查对象,检测高速手机治疗用水、三用枪治疗用水、漱口杯治疗用水中的浮游菌,以及手机连接管、三用枪连接管内的生物膜生长情况,统计分析污染状况。2.选取其中生物膜生长状况无统计学差异的4台牙椅作为对照实验对象,进行对照实验性研究,实验组牙椅采用多酶+低浓度含氯消毒液冲洗手机连接管,对照组牙椅采用纯化水+低浓度含氯消毒液冲洗手机连接管。处理频率每天一次,持续4周。每周检测一次高速手机治疗用水浮游菌数量以及生物膜荧光量。3.对均去除生物膜后的实验组牙椅进行长期处理,作为污染防控的实验对象,管理方法为仍采用多酶辅助低浓度含氯消毒液处理,但频率由每天一次降为每周两次。研究结果1.DUWL治疗用水受到严重污染,总菌落数在2-45700cfu/ml之间。高速手机、三用枪和漱口杯治疗用水的浮游菌菌落数中位数分别为450、1095和89cfu/ml,三处治疗用水合格率(<100cfu/ml)分别为26.0%、0%和55.6%。2.在扫描电镜观察下,DUWL管路生物膜中存在着大量球菌、杆菌、螺杆菌,菌间由胞外聚合物(EPS)所连接覆盖,有机基质混杂于其中。3.通过质谱仪检测,发现DUWL被大量机会性致病菌污染,检出12科、18种、97株。治疗用水中的机会性致病菌菌种大多为革兰氏阴性菌;生物膜中机会致病菌由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肠杆菌属、富马酸甲基杆菌、皮氏罗尔斯顿氏菌、藤黄微球菌和蜡样芽胞杆菌群组成。4.多酶辅助低浓度含氯消毒液与单用含氯消毒液对比处理中,起始两组荧光密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处理第一周时,两组生物膜均有减少,但组间荧光密度值比较P>0.05。处理第二周,实验组生物膜减少明显优于对照组,荧光密度值比较,P<0.05。处理第三周实验组视野内已无生物膜,而对照组第三、第四周视野内生物膜仍存在,但已逐渐减少。5.多酶辅助低浓度含氯消毒剂的常规处理中,在32周内,每4周检测高速手机治疗用水中的浮游菌菌落数均在标准范围内(1OOcfu/ml),鉴定高速手机治疗用水中致病菌只为温和嗜酸菌。研究结论1.DUWL治疗用水中的浮游细菌数量表明,DUWL受到严重污染,特别是三用枪中,临床污染控制过程中需加以重视。2.DUWL管路生物膜中被大量球菌、杆菌、螺杆菌污染,菌间由胞外聚合物(EPS)所连接覆盖,有机基质混杂其中,在管路内壁形成紧密的结构,给DUWL的污染控制带来困难。3.DUWL治疗用水中存在的大量机会性致病菌,形成一个潜在的污染源,给免疫力缺陷患者带来致病风险,使医护人员存在感染危险。4.多酶辅助低浓度含氯消毒液与单用含氯消毒液处理对比,多酶辅助低浓度含氯消毒液的方法能在三周内集中高效完成管路生物膜的去除。5.多酶辅助低浓度含氯消毒剂的常规处理,在32周内,使已去除管路生物膜的DUWL治疗用水保持标准水平的浮游菌数量,对治疗用水中的污染防控过程产生连续有效的作用,同时提高了临床口腔护士的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