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而地形是3DGIS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作为空间中地物的载体和定位其它地物的依据,它的特点是数据量很大;从信息角度来看,网络化在当前世界各领域内都呈现出一个重要趋势,人们从网络上获取或分享信息,对于各领域的信息,数据的网络需求越来越重,网络带宽的压力也随之提升;所以,海量三维地形数据和当前有限的网络带宽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定的矛盾,而此矛盾的解决也是国内外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为突破大数据量在有限带宽上传输的瓶颈,一种合理的数据传输方法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一章的内容是对此问题的提出,以及发展现状、国内外动态、研究内容的介绍。从第二章开始在一些关于数据预处理的基础知识上,分别对地形数据的存储、组织、传输、缓存和实验几部分作详细的研究分析。合理的数据传输方法是把视频流传输的思想、技术结合在地形数据方面,因为它可以简单的理解为边下边播,可以节省大量时间以及存储空间;以及利用现代的硬件资源GPU快速提高图形的计算处理、渲染等工作效率。整体的处理方法先从对地形数据的分块开始,结合小波变换的多分辨率的思想建立地形数据的多级模型表达,采取小波系数编码压缩方法把数据转化成压缩码流形式,SPIHT具有较好的压缩效果,也同时为流式传输数据提供了便利;针对流传输,在客户端方面基于视点前提下,也提出了调度预取数据方法和传输规则;为了进一步降低数据的吞吐量和带宽的压力,多级缓存策略被应用其中,针对系统体系结构,在两端都设置缓存区,用户端还分成显卡缓存和内存两级,同时为了有效地利用内存缓存空间,使用环形寻址办法对内存中数据进行更新操作,而缓存办法应用在服务器方面也是为了降低查询次数,提升传输效率;最后就是针对此方法进行实验系统的设计与模拟,通过最后的结果来验证方法是否可行。由于条件限制,使用局域网在客户端与以高性能PC来作为服务器之间进行数据传输实验,借助流媒体的观点,分析地形数据的特点,组织数据,减少冗余,提高压缩效果,基于视点传输规则,借助多级缓存保证了最后成功的实现数据的实时传送,在最后结论部分也分析了有很多的不足以及该方向还有许多的内容有待更深入的思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