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卷烟生产过程中混丝质量稳定性的应用研究

来源 :湖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yueb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烟丝掺配比例对于卷烟生产质量控制至关重要,多年来一直缺少一个高效、快速、实时监测的技术工具。现行的YC/T289-2009《卷烟配方烟丝结构的测定》是采用不同尺寸大小孔径的筛网对产品进行测定,它能区分梗丝和叶丝,但很难区分各种叶丝,且方法测定耗时耗力。近红外具有简单、快速等优点,应用近红外技术对其进行研究的报道很少。本研究选取了贵烟硬黄精品卷烟产品制丝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近红外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对烟丝加工过程中烟丝混合均匀度进行研究,旨在为贵烟硬黄精品卷烟产品质量稳定性评价提供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选取了4个具有取样安全且具有代表性的加工工序段作为取样点:A采样点-混丝柜出口处的传送皮带上;B采样点-加香机出口处的传送皮带上;C采样点-贮丝柜出口处的传送皮带上;D采样点-喂丝机的喂丝盘上。采用多元散射校正、一阶导数以及S-G平滑法对样品光谱进行预处理,利用主成分-马氏距离分析法分析了卷烟生产过程中同一批次烟丝在各加工工序的质量变化情况,主成分分析得分图表明取样点A处时,样品点离散程度最大,随着加工工序的增加,样品光谱的主成分值逐渐聚集在一定的范围,C、D取样点的样品光谱逐渐聚集在一起。A、B、C和D四个取样点马氏距离变异系数分别为33.6%、32.3%、30.1%和27.2%,说明随着加工工序的进行,样本的离散程度逐渐降低,并且在D点处的变异系数最小,说明了在D取样点处烟丝混合程度最好。(2)采用主成分分析对三个批次D取样点处的烟丝样品质量稳定性进行研究,主成分得分图显示烟丝与成品卷烟烟丝样品处于同一主成分空间中,且位置重叠;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了成品卷烟氯、钾、总植物碱、还原糖、总氮和总糖的预测模型,预测模型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549、0.9575、0.9308、0.9607、0.9020、0.9521,模型预测值与参考值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4.31%、3.92%、2.39%、2.85%、2.89%和2.17%;利用成品卷烟预测模型对D取样点三个批次的烟丝样品进行预测,6种主要化学成分的平均含量和标准偏差都比较接近,这说明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可以用于评价卷烟产品掺配的质量稳定性。
其他文献
韩国在新村运动开展时期非常注重职业农民的培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国正处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阶段,基于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分析韩国的经验对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具
该研究根据微波真空干燥过程中木材内部水分和热量的迁移机理,建立了木材微波真空干燥的数学模型,并通过试验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木材的微波真空干燥过程可以分为3
为了深入研究血管周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和在脑缺血病理过程中的形态学变化规律,对不同缺血时间的大鼠大脑皮质缺血区和尾壳核区的血管周细胞的变化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探查.结果
“三农”问题是事关我国改革和发展的基本问题,它的解决离不开农民问题的解决。培育具有现代农业知识、农业技能且真正热爱农业的新农人是我国农村发展道路上亟待解决的关键
采用总有机碳(OC%)、总氮(TN%)、有机碳同位素组成(δ13C)以及木质素方法,对越南红河水下三角洲表层沉积物进行研究,结合粒度数据,分析其有机物分布以及来源。结果表明,红河